文件平面鏡成像 1. (5分) 同事在做“探索平面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時,在靜尺前豎放一塊玻璃板,拿兩根等長的蠟燭A、B,一根在前面,一根在前面。一個在后面平面鏡成像實驗考點總結,垂直放在尺子上,點燃玻璃板前面的蠟燭A,用嘴觀察,如下圖所示,在這個實驗中:(1)尺子的作用是方便物像與平面鏡的距離關系對比; (2)用兩根等長的蠟燭來比較物體與圖像的關系; (3)取下蠟燭B,在其位置上放置一個光屏,則光屏上可以接收到蠟燭A(填“可以”或“不能”),所得圖像表明平面鏡成像。 (4)采用替換的方法,將點燃的蠟燭的圖像進行替換。 實驗中觀察到兩者可以完全重疊,由此可見。 (大小、無能、虛像、另一支相同的蠟燭、圖像和物體的大?。?2.(5分)在做“研究平面鏡的成像特性”實驗時。 (1)李明將一根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上面,并在玻璃板旁邊放上一根未點燃的蠟燭B。 對蠟燭A和B的要求是,這是為了。 (2)尋找蠟燭圖像的位置時,眼睛應觀察蠟燭A的兩側(填寫“A”或“B”)。 無論小明如何調整身邊的蠟??燭,都無法與蠟燭的形象重合。 請猜一下可能的原因。 (3)張紅用棋子代替點燃的蠟燭進行實驗,但她看不清棋子。 請幫助她找到一種識別國際象棋圖像的方法:。 (1)三者大小相同,與物體大小進行比較; (2)玻璃板不垂直于桌面(或蠟燭不垂直于桌面); (3)用手探照燈照亮棋盤。
3.(5分)右圖是探索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裝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是憑借玻璃板的透明特性,使得; (2)若有兩塊厚度分別為3mm和2mm的玻璃板,則應使用厚度為mm的玻璃板進行實驗; (3)如果玻璃板放置不正確,會對實驗產生什么影響? 回答:。 (4)讓點燃的蠟燭在兩個不同的位置,測量物距和像距相等的兩組數據,并得出實驗推論之一:“像距等于物距”。 您認為這些技術有意義嗎? 回答:。 原因是: 。 (4)實驗不合理、太少。 4.(5分)小紅在做“探索平面鏡成像”實驗時,將一塊玻璃板垂直放在水平平臺上,拿兩根相同的蠟燭A和B,將玻璃上的蠟燭A點燃實驗中,小紅選擇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進行實驗,如下圖所示。 (2)所使用的尺度的作用是便于比較圖像與物體之間的關系。 (3)選擇兩根相同的蠟燭,比較圖像與物體的關系; (4)移開附近的蠟燭B,并在其位置上放置一個光幕,然后光幕接收蠟燭火焰。 (選擇“可以”或“不能”)。 (5) 當小紅逐漸將蠟燭移離玻璃板時,其圖像(選擇“增大”、“減小”或“不變”)。 5.(4分)探索“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中:(1)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上,然后取一支未點燃的同類蠟燭,將其連接在玻璃板后面直到與上面蠟燭的圖像相連,如果用光幕代替玻璃板前面的蠟燭,觀察玻璃板后面的光幕,觀察玻璃板前面燃燒的蠟燭的圖像玻璃板(選擇“可以”或“不能”)。
(2) 記錄以下實驗數據。 實驗次數 實驗次數 物體距離 u/cm 圖像距離 v/cm 圖像和物體之間的尺寸比較 112.012.0 215.015.0 316.016.0 圖像和物體尺寸。 像到平面鏡的距離就是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 6.(9分)下圖展示了“探究平面鏡的成像特性”的情況:將一把尺子放在立著的透明玻璃板下方,尺子與玻璃垂直; 兩根一模一樣的蠟燭A、B立在玻璃板外的尺子上,以蠟燭A為成像體。 (1)為了便于觀察,實驗最好在環境中進行(選擇“較暗”或“較亮”); 與蠟燭同時還可以觀察,巧妙地解決了確定圖像位置和大小的問題。 (2) 點燃蠟燭A,小心移動蠟燭B,直至與蠟燭A相似。此時,您會發現圖像和物體的大??; 進一步觀察尺子上兩根蠟燭A、B的位置,你會發現圖像和物體的連接線到玻璃板的距離,圖像和物體到玻璃的距離。 (3)您認為應采取以下哪些措施來否定上述成像特征是否可靠? () A。 保持兩根蠟燭A、B的位置不變,改變幾次玻璃板的位置,觀察B。 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變,改變蠟燭A的位置幾次,進行與以上(2) 7.(4分) 在做“探索平面鏡成像”的實驗時,經常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 如圖所示,將一支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面,并選擇另一支相同的未點燃的蠟燭。 將蠟燭 B 放置在玻璃板上并進行觀察。
在本次探索活動中:(1)選擇兩根相同的蠟燭A和B,比較相似度和大小之間的關系。 (2) 將工作臺前的蠟燭B移開,在基準位置放置一個光幕,則光幕上將顯示蠟燭的圖像(選擇“是”或“否”)。 (3) 將蠟燭A逐漸移離棋盤,其圖像可選擇“增加”、“減少”或“不變”。 (4)如果將垂直放置在水平桌子上的蠟燭A點燃,無論蠟燭B在玻璃板前面的桌子上如何連接,蠟燭A的圖像都不能完全重疊。 原因是這樣的。 8.(5分)小明在探索“平面鏡的成像特性”的實驗中,將一塊玻璃垂直放置在水平桌子上,在玻璃板前放置一根點燃的蠟燭A,然后在玻璃板上放置一個玻璃板。蠟燭 B 與圖像上的 A 一樣大。 本次測試中的位置如圖所示。 (1)他還需要使用的檢測工具是:,選擇這個檢測工具的原因是。 (2)選擇兩根大小相等的蠟燭(3)如果去掉蠟燭B,在圖像的位置放置一個光幕,在光幕上接收到蠟燭A的圖像(選擇“可以”或“不能”),這意味著平面鏡成像。 9.(5分)九鄉學校的朋友張江自備設備,主動探索“平面鏡成像規律”。 尺寸和形狀完全相同的蠟燭,然后將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面,將蠟燭B放在玻璃板前面,并將蠟燭B的位置連接起來,使其與圖像完全重合(1)張江的朋友在做探索性實驗時,用透明玻璃板代替了平面鏡。
(2) 他選擇的蠟燭 B 與蠟燭 A 的大小和形狀完全相同。 (3) 如果將蠟燭 A 連接到鏡子一定距離,然后連接蠟燭 B 與蠟燭 A 的圖像進行比較,則將求出蠟燭A圖像的大小(選項為“增加”、“減少”或“不變”)。 (4) 如果在蠟燭 A 圖像的位置放置光幕,光幕接收到圖像(選擇“是”或“否”),則說明平面鏡形成的圖像(選擇“虛像”) ”或“現實”)。 10.(6分)如下圖所示,是探索“平面鏡成像的特性”的情況:在豎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放置一個刻度尺,刻度尺與玻璃板垂直; 兩根相同的蠟燭A和B立在玻璃板上,外刻度上以蠟燭A為成像對象。 (1)為了便于觀察,實驗最好在環境中進行(選擇“較亮”或“較暗”); 與蠟燭圖像同時還可以觀察,巧妙地解決了確定圖像位置和大小的問題。 (2)點燃蠟燭A,小心地連接蠟燭B,直至與蠟燭A的圖像完全重合,此時求圖像與物體的大小; 進一步觀察兩根蠟燭A、B在刻度上的位置,發現圖像與物體與玻璃板的連線,以及圖像與物體與玻璃板的距離。 (3)您認為應采取以下哪些措施來否定上述成像特征是否可靠? A。 保持兩根蠟燭A、B的位置不變,多次改變玻璃板的位置進行觀察。
B. 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變,改變蠟燭A的位置數次,進行與上述(2)相同的操作。 11.(5分)孫悅在探究平面鏡的成像特性時,在桌子上放置了一塊玻璃板,如圖所示。 孫悅選擇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鏡的目的是為了看玻璃板的正面,所以比較了尺寸的關系; 朋友孫悅將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上,可以看到玻璃板形成的圖像的特征。 關鍵問題是嘗試確定圖像的位置。 實驗中的具體方法是把它固定在玻璃板后面,直到看起來一樣。 我們這樣確定圖像的位置,同樣是依靠視覺效果,所以可以說我們采用了科學的方法。 目的; 物體和圖像; 另一根相同的蠟燭; 圖像完全重合; 等效替換(或等效替換) 12.(5分)如圖A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上探索“平面鏡成像的特性”時的實驗裝置。 (1)實驗中采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因為玻璃具有透明的特性,所以; 如果有兩塊厚度分別為3毫米和2毫米的玻璃板,則應選擇厚度為毫米的玻璃板進行實驗。 (2) 將一根點燃的蠟燭放在立著的玻璃板前面的A處,你就可以看到蠟燭的圖像出現在玻璃板前面。 小明又拿了一根同樣大小的蠟燭,連接在玻璃板前。 當蠟燭連接到A'時,可以看出它與圖像完全重合。 由此可以得出的推論是這樣的。 (3) 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夠垂直,對實驗的影響將是: 。 (4)經過3次實驗,記錄圖像和物體對應位置如圖B所示。
為了得到更多的實驗推論,小明下一步應該進行的操作是:。 13.(5分)如下圖所示,小明用透明玻璃板做了“探索平面鏡成像特性”實驗裝置。 (l) 實驗中,選擇兩根相同的蠟燭A和C來比較圖像和物體之間的關系。 (2)實驗時,小明應通過側面的玻璃板觀察蠟燭A形成的圖像(填“A”或“B”)。 (3) 如下左圖所示,小明測量蠟燭的圖像單位為厘米。 (4)當小明逐漸將蠟燭A移離玻璃板時,其圖像的大小將是(填寫“增大”、“不變”或“減小”)。 (5)細心的小芳透過玻璃觀察蠟燭A的圖像,看到圖像B旁邊有一個模糊的圖像,與圖像B部分重疊。這兩個圖像的原因是。 14.(4分)右圖是一個研究組用來探索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裝置。 A為點燃的蠟燭,B為未點燃的蠟燭,與A完全相同。 (1)本實驗采用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鏡。 雖然圖像不如平面鏡清晰,但可以同時觀察蠟燭A和蠟燭B的圖像,巧妙地解決了不易確定的問題。 (2)選擇兩根相同的蠟燭的目的是為了比較圖像和物體之間的關系。 (3)實驗時小心連接蠟燭B,直至蠟燭A的圖像與蠟燭B的圖像完全重合。觀察并記錄后,取出蠟燭B,在剛才蠟燭B的位置放一張白紙,但它不連接到蠟燭A。蠟燭的圖像表明平面鏡成像。
(4) 群友進行正確的實驗操作后,得到的實驗數據如下: 實驗次數 1 實驗次數 123 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cm6.208.6810.3513.52 圖像到玻璃的距離/cm6.208.7310.3513.48在實驗數據中,原因可能是圖像和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不均等。 (只寫一個)(1)圖像的位置; (2) 尺寸; (3) 虛數; (4)檢測距離時有偏差(玻璃板長度的影響、標記蠟燭位置時有偏差等。其他合理答案平分) 15.(6分)圖片顯示了“探索平面鏡的成像特性”的實驗裝置。 (1)實驗設備包括:有底座的玻璃板、白紙、筆、火柴、光幕、兩根外觀相同的蠟燭A、B,缺少設備是使用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鏡,主要是為了方便判斷之類的。 (2)在立著的玻璃板前后點燃蠟燭A,將未點燃的蠟燭B垂直拿在玻璃板后面溝通,人眼仍然從玻璃板的側面觀察(選擇“前”或“后”) ,直到與蠟燭A的圖像完全重合,確定圖像與物體大小關系的方法是(可選“控制變量法”或“等價替代法”)。 (3)取出蠟燭B,將光幕放回原來的位置。 在光幕上很難呈現蠟燭的圖像,這意味著平面鏡形成圖像。 (4) 當蠟燭A靠近玻璃板時,蠟燭A的圖像(選擇“增加”、“不變”或“減少”)。 刻度尺,刻度尺,正面,等效代換法,虛數平面鏡成像實驗考點總結,不變 16、如圖A所示,小麗在做《探索平面鏡成像特性》的真面目時,將玻璃板垂直放在水平桌上。 ”。 然后取兩根相同的蠟燭A和B垂直放置在玻璃板前面,點燃玻璃板前面的蠟燭A,連接蠟燭B,直到看起來蠟燭B和蠟燭A的圖像完全重疊。
本實驗中:(1)若有兩塊厚度分別為5mm和2mm的玻璃板,則應選擇厚度為mm的玻璃板進行實驗。 使用兩根相同的蠟燭的目的是為了比較圖像和物體之間的關系。 (2)小麗將光幕放置在蠟燭B的位置,發現光幕(選擇“可以”或“不能”)上有蠟燭A的圖像。這是因為。 (3)如果玻璃板不垂直 將其垂直放置(如圖B),實驗時會出現的情況是大小、無力、平面鏡形成的圖像不能與真實的圖像重合。蠟燭B 和蠟燭A 的圖像。 17.(3 分)完成下列探索性實驗: (1)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圖像與物體的關系。 玲玲的朋友做這個實驗時,選擇兩根一模一樣的蠟燭和一塊較厚的玻璃板M(P和Q的兩面都可以當平面鏡用)。 【進行實驗并收集證據】她在上面鋪了一張大紙桌子上放著一塊玻璃板; 將蠟燭A放在玻璃板后面,點燃蠟燭A,然后將蠟燭B放在玻璃板后面,如圖1A所示,進行實驗。 根據圖1B的檢測方法,玲玲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仔細檢測并記錄相應的數據:實驗編號實驗編號1234物距u/cm4.25.06.810.0圖像距離v/cm3.74.56。 39.5【分析與論證】根據以上實驗數據分析,得出像距大于物距。 【溝通與評價】此推論與平面鏡的成像特性不一致,主要是由于選取的燭光A像到反射面的距離不正確(選擇“正確”或“錯誤”); 根據之前的數據,玻璃板的長度估計為0.5c18。 (6分)小勇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索“平面鏡成像“時間圖像與物體的關系”實驗:(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是憑借玻璃的透明特性(2)在玻璃板上放置一盞燃燒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