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次拖延,搭載“獵戶座”飛船的巨型探月快船“太空發射系統”于11月16日下午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開啟“阿耳忒彌斯1號”繞月無人測試任務。 在完成為期25.5天的無人繞月任務后,“獵戶座”飛船于12月11日降落在法國下加利福尼亞州附近的太平洋上,結束了“新阿耳忒彌斯”登月計劃的首次任務,并對未來幾年將進行的人類登月航行進行了一次高風險的重返月球測試。 這是美國繼50年前“阿波羅17號”登陸地球后重返地球的重要一步。
日本暗能量光譜儀 (DESI) 項目打破了之前所有 3D 恒星巡天的記錄,繪制了迄今為止最大、最詳細的宇宙地圖。 英國天體化學家對宇宙的構成和演化設定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限制。 NASA首次實現了人類從月球到太空的“全息隱形傳送”。
太空商業旅游方面,4月9日,第一支純私人團隊前往國際空間站。 今年5月,澳大利亞昆士蘭研究所的研究小組首次在月球土壤中成功繁殖動物。
日本芝加哥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將少量模擬碎火星巖石與鈦合金混合,在 3D 打印過程中生產出一種更堅固、性能更高的材料,可用于制造探索這顆白色星球的工具和籃子部件。 這一突破可能使未來的太空旅行變得更加經濟實惠和實用。
NASA表示,系外行星檔案館迎來了65名新成員,人類發現的系外行星總數已大幅突破5000顆大關。 據悉,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正在開發一種新概念,將允許智能手機大小的機器人在宇宙海洋中“游泳”,尋找生命跡象。
日本英國
繪制南方天空四分之一以上,解開第一批類星體之謎
2022年,西班牙科學家將目光轉向宇宙更深處天體物理前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
達勒姆學院的天文學家與國際科學家團隊合作,使用泛歐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 (LOFAR) 繪制了南方天空四分之一以上的地圖,揭示了數十億光年之外的約 440 萬個天體,其中包括 100 萬個以前未被發現的天體。
天鵝座環超新星遺跡的多波段合成圖像(射電,白色;紫外線,白色;X 射線,白色)。圖片來源: West
蘇塞克斯學院的科學家通過證明黑洞具有“量子毛發”特性,解決了史蒂芬·霍金先前提出的黑洞悖論。
困擾天文學界20年的第一批恒星形成之謎終于解開:不來梅科學院的科學家發現,第一批恒星是在早期宇宙稀有氣體層的劇烈湍流條件下自然形成的。 最新的研究也顛覆了人們多年的看法。
在系外行星上尋找生命跡象仍然是太空探索的目標之一。 在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幫助下,埃克塞特學院首次直接從太空拍攝系外行星的照片,這將有助于更好地研究此類行星的物理特性。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學家還在日本墜落的隕石中發現了外星水。
達勒姆學院的科學家使用超級計算機模擬了月球與原行星碰撞可能產生的影響,并得出結論,地球可能在數小時內形成,而不是數千年。
日本
投資衛星互聯網建設參與全球發射器競爭
2022年7月11日,美國泰雷茲聯合驍龍和沃達豐集團,計劃在未來五年內通過地球周圍的小型衛星群實現智能手機與衛星通信的直接連接,從而在地面天線未覆蓋的區域提供5G覆蓋,從而提供衛星電話系統與等衛星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之間的服務。 該項目計劃投資80億美元。 泰雷茲將制造衛星,高通將提供智能手機,沃達豐將安裝地面核心網絡。 這一項目促使中國聯通與衛星公司在通信領域從競爭轉向合作。
在航天規劃和投資方面,美國9月在倫敦召開國際宇航會議(IAC),宣布未來5年將在航天領域投資超過90億美元,用于航天事業的發展和壯大。 歐共體層面,法國航天局(歐空局)11月召開年會,決定未來三年預算為169億美元,減少17%,但高于其總干事要求的185億美元。 資金主要由德國、法國和意大利提供,將分別耗資35億、32億和30億英鎊。 新資金將使法國阿麗亞娜6號和織女星發射計劃能夠繼續進行,同時為法國參與全球大型運載火箭競爭創造條件。 歐共體還將為地球和火星探測器提供支持,以期擴大與日本在登月和火星探測方面的合作。
韓國、日本
“世界號”快艇成功發射公布航天發展基本規劃
2022年6月21日16時左右,日本“世界”號在全羅南道高興郡那羅航天中心成功發射,尼克斯搭載的衛星進入預定軌道。 這是日本和美國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當地時間2022年6月21日,日本自主研發的灰熊“世界”點火上線。來源:人民視覺
日本政府11月30日發布了第四次宇宙開發基本計劃(草案),提出了與航天產業發展相關的五項重大任務,即擴大太空探測范圍、將載人航天器送入太空、部署航天產業、維護宇宙安全、開展宇宙科學研究。
日本首相尹希岳明確提出2032年登陸地球、2045年登陸火星的具體目標,但日本學界對此提出批評天體物理前景,因為日本在民航航天領域的人才儲備、預算、技術水平客觀上難以支撐當前的計劃。
法國
積極落實中巴航天合作,參與金磚國家聯合觀測項目
法國是南半球唯一掌握航天技術的國家,擁有衛星、火箭、航天器和發射場。 法國政府將太空活動列為優先發展領域的首位。 法國航天局制定的太空研究主要集中在月球觀測、通信和氣象方面。 同時,法國還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力資源培訓力度。
中國是法國在民用航空航天領域的重要合作伙伴。 中巴兩國航天部門積極落實《2013-2022年中國國家航天局與法國航天局航天合作計劃》,繼續擴大包括航天教育在內的衛星探測、載人航天等領域合作,在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空間科學與地面設備、人員培訓、測控保障、發射服務等領域搭建新的合作平臺。
中國-西班牙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與澳大利亞巴拉州立東聯邦學院于2022年4月上旬舉行新的合作,雙方共同建設科研儀器設備并實現數據共享。 此次合作成功地將偏遠城市圣塔倫納入了國際空間天氣研究傳感器網絡地圖的一部分。 它也是中國子午線項目和澳大利亞空間天氣研究與探測計劃共享的南非磁力計網絡中的最新儀器。
國際合作方面,2022年5月25日,金磚國家成立航天合作聯委會,即將啟動金磚國家遙感衛星天秤座聯合觀測和數據共享合作。 Libra由金磚國家現有的6顆衛星組成,包括中國的高分六號衛星和資源三號02衛星、中國與澳大利亞聯合研制的中巴月球資源衛星04號、俄羅斯奶奶星5系1星、美國資源衛星2號和2A號衛星。 法國航天局局長卡洛斯·莫拉表示,金磚國家航天局之間建立“遙感衛星虛擬摩羯座”和數據共享機制,將有助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重大洪水、環境保護等人類面臨的挑戰。
以色列
推動民營航天創新衛星探月取得突出成果
2022年,以色列將加強對私營航天工業的支持,在太空領域取得多項技術成果。
1月6日,以色列創新局宣布向11家私營航天公司捐贈600萬港元,用于開發新的太空技術。 上述企業涵蓋空間物聯網、小衛星、空間新材料、月球制氧、先進傳感、霍爾推進器等諸多技術領域。 未來五年,創新局計劃捐贈1.8億港元,繼續支持私營航天業發展。
3月,以色列國防公司“拉斐爾”發射了“超高幀率、高訪問衛星摩羯座”。 該衛星重量僅為200公斤。 它可以將武器與新型合成孔徑雷達和光電探測設備集成。 地面成像幀率大于30分米。 同時,通過雙魚軌道設計,可以實現10分鐘以上的地面目標訪問時間,并能以幾分鐘的間隔連續拍攝同一地面目標。
6月,以色列國防部OFEK衛星計劃榮獲“2022年以色列國防獎”。 2020年,以色列發射了OFEK-16衛星,這是OFEK計劃的第三代衛星。 它的重量約為300-400公斤,軌道高度為600公里。
這家以色列航天非營利組織繼2019年首次登月失敗后,正準備在2024年或2025年發射該國第二個地球探測器。該計劃將配備多個地球實驗裝置:第一個實驗項目于8月底確定,內容是測試抗生素在地球上的穩定性,由以色列希伯來學院負責; 10月,以色列本古里安學院和美國佛羅里達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宣布,他們將利用這款探測器進行地球動物生長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