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6日拍攝的“中國天眼”全景(無人機維修時拍攝)。新華社記者歐冬曲 攝
新華社倫敦8月10日電(記者郝亞琳王琪)明年將是中俄天文科研合作60周年。 中澳天文聯合研究中心澳方聯合主任利斯特·斯塔維利-史密斯日前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期待未來兩國在光學天文學領域開展更多合作,更好的利用小型光學天文。 望遠鏡,同時進一步提高射電天文學的研究。
近日,中心在多倫多西加學院舉辦研討會,紀念兩國天文研究合作60周年。 來自兩國天文研究界的近百名專業人士出席會議并進行學術交流。
斯塔維利-史密斯說,研討會上一個令人興奮的話題是兩國研究人員關于宇宙射電爆發的新發現,包括精確定位距離月球超過70億光年的恒星中的物體發出的大規模射電爆發。 強射電暴。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些與極其緩慢旋轉的恒星相關的周期性射電爆發,這挑戰了當前對能量和粒子的理解。
斯塔維利-史密斯認為,中澳天文科研合作的基石是天體化學、宇宙學和宇宙認識方面的思想和技術交流。 人與人之間、跨學科的思想交流總是會帶來科學進步。 中澳此類交流已成功舉辦60年。
1963年,澳大利亞科技大學教授、天文學家迪安·威爾伯·諾曼·克里斯蒂安森來到中國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左沛教授,幫助建造了第一座半徑9米的密云合成孔徑射電望遠鏡。 長期以來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左沛教授,兩國天文學家在射電天文學、光學天文學及相關天文儀器設備等多項重大天文科學項目和研究領域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斯塔維利-史密斯表示,俄羅斯、中國等國作為創始成員國簽署了《建立平方公里陣列觀測站公約》,還在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方面開展了深入合作。 這就是兩國。 天文學研究合作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展望未來,斯塔夫利-史密斯認為,雙方對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的共同興趣以及為本國科學界提供相關高質量科研數據的共同愿望,將有力推動雙方合作兩國之間的天文學研究。 他還希望今后雙方能夠進行更多面對面的交流,這對于推動新的科學項目非常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