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本文轉載自陌陌公眾號VR價值論(vr-value),轉載時已獲得作者授權。
本文共整理出39個虛擬現實實驗室; 其中境外15家,境外24家。
本周我們將展示,國外共設立虛擬現實實驗室39個,其中境外16個,國外23個。
國內外虛擬現實實驗室主要側重于技術研究和創新。 我們(公眾號:vr-value)在梳理的過程中,為大家呈現了企業級組織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虛擬現實實驗室。
如果您目前對開展虛擬現實研究的機構或組織感興趣,這篇文章值得您收藏。
國外文章
組織者:
阿里巴巴
介紹:
3月17日,阿里巴巴宣布成立VR(虛擬現實)實驗室,并透露將利用該平臺同步推進VR內容培育和硬件孵化。 阿里VR實驗室內部代號為GMLab,全稱Lab。
人員構成:
實驗室由阿里無線、內核、性能架構等各個領域的技術人物組成。
研究方向:
第一個項目是“創世神”項目,目標是構建帶有商店的3D商品庫,加速實現虛擬世界的購物體驗。
雙11單身狗節期間,阿里推出了“Buy+”功能,但截至目前,“Buy+”已經下線。
組織者:
易迅
介紹:
成立于2016年4月。
研究方向:
或者結合虛擬試衣技術,做一個類似天貓buy+的VR試衣。
主要的:
趙剛
趙剛,易迅集團架構部經理,京東VR/AR實驗室首席技術官,博士。
組織者:
易迅
研究方向:
易迅PCL實驗室主要研究DNN技術(深度神經網絡,Deep)。
OCR(光學字符識別)是指將圖像上的文字識別為計算機文本的技術。
實驗室主要使用兩種模型:用于圖像識別的深度前饋神經網絡(CNN)和用于語音識別的RNN(RNN,也稱為循環神經網絡)。
主要的:
翁志素
易訊集團首席技術顧問、PCL實驗室負責人
組織者:
網易傳媒、復旦大學、AMD、網易廣州研究院、網易游戲
研究方向:
將負責連接平臺和VR內容孵化兩大功能;
尋找一種新的VR語言——即符合VR本身特點和邏輯的報告。
組織者:
騰訊
研究方向:
人臉檢測、五官定位、人臉識別、圖像理解等領域。
組織者:
騰訊
研究方向:
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聊天機器人等眾多智能硬件。
正在做:
首先,緊急招募更多科學家加入AILab;
第二,建設基礎學科,做低水平研究,不要急于做產品。
組織者:
華為和賓得
介紹:
該創新實驗室位于賓得總部所在的日本韋茨拉爾市,以法國顯微鏡先驅和徠卡鏡頭發明者馬克斯·貝雷克(Max Bérek,1886-1949 年)的名字命名。 Berek 為 Oskar 發明的傳奇 35mm SLR 設計了 ??20 多個鏡頭。
研究方向:
該創新實驗室將在新光學系統、計算成像、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領域進行聯合開發。 在未來手機成像領域,創新實驗室的建設將帶動光學系統和圖像處理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廣泛提升攝影和聯通設備應用的圖像質量。
組織者:
東方光魔
介紹:
官方透露,《覺醒實驗室》將從“故事、場景、和互動”。 視頻內容。
人員構成:
來自東方光魔影業、靈境VR、蟻視科技、蛋巢VR的技術人員。
組織者:
小米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VR、AR、機器人,VR項目已經啟動。
組織者:
魅族
主要的:
魅族路由器總經理湯牧與魅族聯合創始人KK(季慶熙)
研究方向:
機器人及VR領域
組織者:
攜程網
介紹:
同程成立了VR實驗室XLab,團隊五六人。 攜程負責VR的制作成本,并與第三方科技公司合作。
組織者:
上海紡織藝術學院
介紹:
上海紡織學院購買了一套具有3D、巨屏、人機交互、沉浸式體驗、多人參與、教學觀摩等特點的VR系統。 兩塊WU11無縫集成形成的巨屏,串長5.6m,高2m,可在2D或3D狀態之間切換。
組織者:
華南理工大學、北京漫恒數字技術有限公司
研究方向:
G-虛擬現實系統由漫恒數碼自主研發的DVS3D虛擬現實軟件引擎、G-互動跟蹤系統、大屏幕投影顯示系統等核心部件組成。
G-虛擬現實系統是一個小型的沉浸式虛擬現實顯示交互環境,可以支持多個用戶。 只有這樣,才能為用戶提供高幀率、大視野的高質量立體圖像,使虛擬環境能夠完全與現實世界抗衡。 為用戶提供虛擬設計、虛擬裝配、虛擬展示、虛擬培訓等技術服務。
G-虛擬現實系統包括4個類別:G-、G-Float、G-和G-Cube,用戶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系統解決方案。
適用于高端武器、高等教育、國防軍工等領域,同時為超精細圖像差分顯示、虛擬設計、程序評審、虛擬裝配、仿真等交互操作提供應用支持。虛擬培訓。
組織者:
歌爾集團廣州民航航天研究院
介紹:
該實驗室由科技大學威海研究院與歌爾集團合作建立,下設科技大學歌爾虛擬現實研究院和浙江大學歌爾無人系統研究院。
工業大學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上海民航航天學院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三個一級學科,通過不同學科的合作與交叉,掌握虛擬現實基礎知識和應用。 基礎關鍵技術的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
組織者:
上海民航航天學院四個一級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和生物醫學工程,與上海易尚顯示有限公司聯合成立。
介紹:
理工大學虛擬現實實驗室下設5個研究室:虛擬環境研究室、虛擬仿真研究室、虛擬設計研究室、人機交互研究室、基礎理論研究室。
研究方向:
虛擬現實建模理論與技術;
完善現實與人機交互機制;
分布式虛擬現實方法和技術;
虛擬現實的平臺工具和系統。
組織者: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估算技術研究所
介紹:
該實驗室于2007年1月被中關村管委會認定為“中關村開放實驗室”,主要為企業界提供核心技術服務。
研究方向:
目前的研究重點是“虛擬人合成”和“虛擬環境交互”。
虛擬人合成包括:
3D虛擬人體建模技術;
人體運動的獲取和理解技術;
虛擬人體運動生成與控制技術。
研究該技術在運動訓練的數字人體運動模擬、人群運動戰術練習與分析、虛擬環境中的智能人體表征與生存、智能人機交互、游戲娛樂等領域的應用。
虛擬環境交互包括:
研究虛擬環境建模、呈現和交互技術;
專注于虛擬環境的快速建模和高效草圖繪制;
自然洪水現象的模擬與模擬;
多種數字媒體融合、增強現實等關鍵技術。
并研究該關鍵技術在公安風暴模擬分析、影視產品制作、游戲動畫生成、數字媒體生成、展示、管理、發布等方面的應用。
研究方向:
虛擬現實理論與可視化技術、文化遺產數字保護(V-)、3D醫學與模型檢索(V-)、數字虛擬學習(V-)等領域的應用研究。
研究方向:
增強現實和 3D 顯示方向
目前正在開展自由曲面光學設計、加工及檢測技術的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圖形學基礎理論、算法及相關應用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圖像壓縮與編碼、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等。
主要開展模式識別、生物特征識別的理論與技術,以及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的應用研究。
陸軍首長:
查宏斌
專業方向為計算機視覺、虛擬現實、智能機器人系統,從事3D幾何數據分析、環境幾何建模、3D物體識別、自主分散式機器人系統、移動機器人等研究工作。 機器感知秘書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虛擬現實專業委員會。
介紹:
其前身是朱長謙院士創辦的微機應用研究實驗室和虛擬現實中心nb虛擬物理實驗室官網,現俄羅斯喬治梅森學院(Mason)陳錦雄院士兼任實驗室負責人。
研究方向:
主要開展虛擬現實技術、可視化技術、圖形圖像處理、視頻壓縮與傳輸、鐵路交通信息巡檢與實時處理、多媒體數據挖掘、智能搜索、計算機視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介紹:
青海大學人機交互與虛擬現實研究中心前身是成立于1981年的CAD教研室,創始人為王家業院士。
研究方向:
人機交互與圖形學理論與技術、媒體估計、虛擬現實與虛擬樣機技術、網格估計、制造信息化等領域。
組織者:
上海市虛擬現實行業聯合會
介紹:
12月6日,中科院普適計算機中心負責人陳益強被確認為VR實驗室名譽負責人,良信光學彭華軍博士擔任負責人,徐澤明博士、CTO劉蝸牛巢華先生、奇景科技CTO劉敏躍、無界CTO陳鵬擔任副總裁; 聯合會名譽主席文君雷被確認為VR研究院名譽教授,黃巖博士被瑞麗視為院長,CTO王友初,億道集團創始人石青,無界首席科學家劉凱,思象空間CEO戴衛平、京民數碼董事長張家齊、蝸牛巢CEO王如平擔任副校長。
組織者:
與高雄市政府
介紹:
免費為VR設備和專業人員提供基礎培訓。
海外
組織者:
戴爾
介紹:
2016年11月8日,戴爾在上海舉行虛擬現實聯合實驗室成立儀式暨開發者大賽頒獎典禮,攜手慧科教育、易微訊、網步極域、洲際通訊等四家公司。
研究方向:
將VR終端、VR資源、VR開發平臺、VR編輯軟件等軟硬件產品和業務資源與戴爾提供的硬件設施深度整合,為不同行業的合作伙伴提供技術支持。
組織者:
微軟
介紹:
2016年5月19日,微軟首席設計師在I/O大會上首次提到Labs,這是微軟平臺下探索、實驗和分享VR的實驗室平臺。
研究方向:
專注于VR體驗的提升,涵蓋硬件和應用領域,從易用性的角度探索關于虛擬現實的一切。
第一個Labs體驗項目——《》。
這是一款虛擬空間中的打字游戲。 此前,微軟團隊嘗試用“激光點”的方式讓搖桿敲擊字母,但存在反饋弱等問題,最終的結果是通過敲鼓的方式讓打字更有節奏,并能幫助掌握輸入頻率和其他影響。
組織者:
通用組
介紹:
2014年,通用汽車集團在法國研究中心打造了虛擬現實體驗,還原了通用汽車集團的海底石油勘探技術。 用戶可以戴上耳機,坐在振動桌上體驗海底世界。
研究目的:
實驗室的建設不是為了進行技術研究,而是為工作者提供服務,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團隊直接從應用程序預覽正在開發的產品,顯示3D數據集或3D虛擬原型。
組織者:
三星
研究方向:
包括從智能頭盔到其他軟硬件產品。
組織者:
電子藝術
介紹:
EA在投資簡報中宣布nb虛擬物理實驗室官網,它成立了一個新團隊,旨在探索未來的發展趨勢,包括VR/AR、深度學習、VR虛擬人等。
新團隊以其游戲引擎命名為“Frost Labs(實驗室)”。 ()是為知名視頻游戲《戰地()》系列設計的3D游戲引擎,而Sony VR獨家VR體驗《星球大戰:前線》也是使用該游戲引擎開發的。
Frost Labs 在美國首都斯德哥爾摩以及加拿大、瑞典設有站點。
Frost Labs 的研究領域之一是為虛擬現實設備創建虛擬人類。
組織者:
日本電視臺
介紹:
目前360度VR技術正在內部測試,提供4K超高清碼率,測試內容也已通過視頻播放。
組織者:
日本波茨坦普拉特大學
介紹:
開發出一款可穿戴無線設備,可創造“在 VR 中擊中和被擊中的快感”。
組織者:
好萊塢影城:福克斯
介紹:
該實驗室專門研究先進的成像技術,聘請了 Red 聯合創始人特德·斯基洛維茨 (Ted ??tz) 來領導該實驗室。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虛擬世界感知、虛擬環境控制與顯示、機器人遠程控制、VR在空間領域的應用、航天員培訓、分子結構模擬研究等。
日本計算機圖形研究所(IGD)測試平臺主要用于評估VR技術對未來系統和界面的影響,為用戶和制作者提供先進的可視化、仿真技術和VR技術的接觸機會。
組織者:
宜家
介紹:
是一個未來生命實驗室。 它是宜家與創意機構 共同完善的未來技術研究和產品展示中心。
研究方向:
推出了一款名為IKEA VR的新虛擬現實應用程序,并已支持HTC的Vive平臺。 該應用程序使用 Epic Games 的 4,讓 Vive 用戶在虛擬現實環境中體驗宜家臥室。 用戶可以改變家具和抽屜的顏色,但根據成人或兒童的不同身高體驗不同的視角。 此外,宜家還提供3D規劃工具,幫助消費者設計可視化的臥室、儲物柜和操作臺。 事實上,宜家在新技術應用方面早已走在了前列。
組織者:
沃達豐和日本皇家理工學院、瑞典 ICT 研究機構 Acero
介紹:
三方將采取創新合作方式,共同推動網絡傳輸基礎設施的進一步發展。
研究方向:
當前的目標是開發一個原型,演示從終端設備和網絡連接中光纖接口的應用到安裝的全手動過程。 在此范圍內,該實驗室將在第一年重點研究以DWDM(密集)為中心的城域聚合網絡解決方案和小蜂窩檢測技術的演進,以解決三個主要議程:網絡靈活性、網絡可擴展性、可編程性和網絡性能。
研究方向:
正在開發一種系統,該系統使用圖像處理來識別手勢和面部表情作為系統的輸入。
組織者:
東京學園
研究方向:
人體面部表情特征的提取、三維結構的判斷和三維形狀的表示以及動態圖像的提取。
組織者:
東京學園
研究方向:
專注于VR可視化。 為了克服當前顯示和交互技術的局限性,他們開發了虛擬全息系統。 他們的成果包括一個類似 CAVE 的系統,該系統使用 HMD 在建筑物周圍漫游并創建飛行模擬器。
研究方向:
通過改進人機界面來改進現有的仿真系統,使用戶充分參與仿真環境。
前言:
事實上,本周Value 對國內外虛擬實驗室的梳理還存在一些遺漏。 歡迎您在后臺留言或評論進行補充。 我們也將持續關注國內外各虛擬實驗室的動向,定期補充價值理論的梳理材料。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