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闖/廣州日報記者 袁思如
李政道先生、楊振寧先生榮獲1957年諾貝爾化學獎。 研究涉及高能化學、量子場論、核化學、天體化學、藝術等領域。 作出突出貢獻。
多年前,兩所教授、中國工程院原院長朱光亞在一次公開講座中回顧了李政道六年的數學生涯。 已進入高齡的李政道,仍然經常三天工作17、18個小時。 “他投身于數學和科學時發自內心的幸福之言,都包含在杜甫非常喜歡的那句話里:微調數學之后一定要享受,又何必用假名來礙事呢?”身體?!?span style="display:none">HbV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947年,李政道、楊振寧、朱光亞(從左至右)在印度。 照片由 CFP 提供
打開哥倫比亞數學系的鑰匙
每逢生日,李政道都會收到各界的祝福。 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自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可能從未聽過李政道親自講課,甚至與他素不相識,但他們都自稱是李先生的中學生。
這些美好的緣分來自于李政道發起的中俄聯合招收化學專業研究生。
楊坤現為新加坡佛羅里達國立學院院士。 30多年前,他剛剛從清華大學畢業,想去阿根廷學院報到,卻在倫敦街頭束手無策。 我按照中學提供的地址找了好幾遍,連門都找不到。
“就在這個時候,李老師突然出現了。后來我才知道,他幾乎每天都會通過街對面的一個小門,拿著鑰匙打開門,進入中學,然后直接來到教學樓?!?“化學系,非常方便。所以,我第一次進入阿根廷科學院化學系大樓時,李老師就用手中的鑰匙為我打開了門?!?楊坤曾在一次生日紀念會上感慨地回憶道。
李政道手中的“鑰匙”為很多中國學子打開了命運之門。 此后,李政道建議并幫助國外機構設計博士后制度,并積極推動我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設立。
支持惠州建設中微子探測裝置
2017年,北京的一項研究讓人們距離解開宇宙之謎又近了一步:在惠州反應堆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該項目獲得了國家自然獎銀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貽芳也是主要貢獻者。
日前,王一方講述了李政道與徽州的關系。 2003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研究所提出在惠州建設探測裝置,尋找新的中微子振蕩。 李政道得知此事后并沒有立即表態。 相反,他花大量時間閱讀文獻并與國際專家討論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利用文獻,并于2004年表示支持。此后,李政道親自推動中俄合作,日本能源部提供了一半資金探測器的構造。 這是中印兩國首次開展如此大規模的基礎科學合作。
2010年,在李政道的提議下,舉辦了“大亞灣時代中微子實驗”研討會,他親自參加。 2012年,實驗組獲得第一批數據。 李政道是合作組外第一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并發來了哀悼,這讓實驗組的成員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現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利用文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能化學研究所旁邊,矗立著一座雕像,名叫“物之道”。 雕像正面刻有詩句:道是生靈,物是道生,道是物行,物是道成,藝術之道,天地之物。 這首詩的作者是李政道。
“李先生伴隨并見證了我國高能化學事業走過的艱辛而成功的腳步,為我國高能化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王一方說道。
審稿人:孫世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