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選優(yōu)質文獻——真誠為您提供高中物理公式、定理、定律、概念全集。 第一章:運動描述 1. 粒子 (A) (1) 沒有形狀或大小,但有質量的點。 (2)粒子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實際上并不存在。 (3)一個物體是否可以被視為粒子,并不取決于該物體的大小,而是取決于該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物體各部分運動的差異在問題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計正在研究中。 因素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參考系(A) (1)一個物體相對于其他物體的位置變化稱為機械運動,簡稱運動。 (2)在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時,選擇另一個物體作為標準(即假設靜止),稱為參考系。 關于參考系,需要明確以下幾點:對于同一個運動物體,選擇不同的物體作為參考系時,該物體的觀測結果往往是不同的。在研究實踐中
2.在處理現實問題時,選擇參考系的基本原則是盡可能簡化對研究對象運動的描述高中物理公式定理,使問題解決變得簡單。 由于我們現在主要討論地面上物體的運動,因此我們通常以地面為參考系。 3. 距離和位移(A) (1) 位移是表示質點位置變化的物理量。 該距離是粒子軌跡的長度。 (2) 位移是一個向量,可以用從初始位置指向最終位置的有向線段來表示。 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體從初始位置到最終位置的直線距離。 距離是一個標量,即粒子軌跡的長度。 因此其大小與運動路徑有關。 (3)一般情況下,運動物體的距離和位移是不同的。 只有當質點沿一個方向做直線運動時,距離和位移才相等。 圖2-1-1中,粒子軌跡ACB的長度為距離,AB為位移S。ABCAB
3. C 圖2-1-1 (4) 在研究機械運動時,位移是可以用來描述位置變化的物理量。 距離不能用來表示物體的準確位置。 例如,如果有人從O點步行50m,我們無法知道終點在哪里。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A) (1)表示物體運動速度的物理量。 它等于位移 s 與該位移發(fā)生所用的時間 t 之比。 即v=s/t。 速度是一個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其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m/s)米每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變速運動物體速度的物理量。 定義v=s/t為物體在這段時間內(或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也是一個向量,其方向是物體在該時間內的位移方向。 (3)瞬時速度是指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的速度(
4.或某個位置)速度。 從物理意義上講,瞬時速度是指某一時刻附近極短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瞬時速度的大小稱為瞬時速率,簡稱速率。 5、勻速直線運動(A) 定義:物體做直線運動。 如果在相同時間內位移相等,則這種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 8、根據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質點在相等時間內的位移相等,質點在相等時間內所行進的距離相等,質點的運動方向不變,位移大小和距離相同時間內的粒子數相等。6. 勻速直線運動的 xt 圖像和 vt 圖像 (A) V/ms-1t/sO- V1 V2 15 10 5 (1) 位移圖像(st 圖像)用縱軸和橫軸表示位移的數學圖像,代表時間,反映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 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圖為
5. 通過坐標原點的直線。 (2)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是一條平行于水平軸(時間軸)的直線,如圖2-4-1所示。 從圖中可以得到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v1=20m/s,v2=-10m/s,表示一個粒子以20m/s的速度向前運動,另一個粒子以20m/s的速度向前運動以10m/s的速度向相反方向移動。7. 加速度(A) (1)加速度的定義: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它等于速度變化與發(fā)生該變化所需時間的比率。 定義公式: a= (2) 加速度是一個矢量,其方向就是速度變化的方向 (3) 在變速直線運動中,如果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的方向相同,則質點將加速;反之,則質點將加速。 如果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粒子就會減速。 8.、使用電火花計時器(或電磁打點計時器)研究均勻性
六、變速直線運動(A) 1、實驗步驟:(1)將帶有滑輪的長木板平放在實驗臺上,將打點定時器固定在平板上,并連接電路(2)放一根細繩將其綁在小車上,用細繩穿過定滑輪,下面掛上適當重量的鉤碼。 (3)將紙帶固定在小車后部,并穿過打點定時器的限位孔。 (4)拉紙帶,將小車移至打點定時器附近,先接通電源,然后松開紙帶。 OABCD E3.0712.3827.8749.62.0777.40 圖2-5 (5) 斷開電源,撕下紙膠帶(6),換上新膠帶。 紙帶,重復三遍 2. 常用計算:(1)、(2) 9. 勻變速直線運動定律(A) 1. 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公式 vt=vo+at (減速度:vt= vo -at) 2.該公式僅適用于勻速直線運動。3
7、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為 s=vot+at2/2(減速度:s=vot-at2/2) 4、位移推斷公式:(減速度:) 5、無論初速度為零還是不是,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為 質點在連續(xù)等時間間隔內的位移差為常數:s = aT2 (a-勻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 T-每個時間間隔的時間)/ms- 1噸/10。 勻速直線運動的xt圖像和vt圖像(A) 11.自由落體運動(A) 1.自由落體運動 物體僅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稱為自由落體運動。 2、自由落體加速度 (1)自由落體加速度又稱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2)重力加速度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 因此,它的方向始終垂直向下。 其規(guī)模
8. 地球上不同地方存在細微差別。 在地球表面,緯度越高,重力加速度的值就越大。 在赤道處,重力加速度值最小,但差別不大。 (3)正常情況下,重力加速度g=10m/s23。 自由落體運動定律 vt=gtH=gt2/2,vt2=2gh 第二章相互作用力 1.力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力不能獨立于物體而存在。 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3. 力作用在物體上產生的兩種效應。 使受力的物體發(fā)生變形或改變受力的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4、力的分類按力的性質命名:重力、彈力、摩擦力等。力按其作用命名:拉力、推力、壓力、支撐、動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2. 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而產生的
9. 由于吸引力而施加在物體上的力。 地球上的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施加力的物體就是地球。 重力方向始終垂直向下。 2.重心:物體的所有部分都受到重力的影響,但從效果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認為重力對每個部分的影響都集中在一點上。 該點是物體重力作用的點,稱為物體的重心。 。 質量分布均勻、重心位于幾何中心的規(guī)則形狀均勻物體。 一般來說,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幾何中心。 它可以在對象內部,也可以在對象外部。 一般采用懸掛法。 3、重力的大小:G=mg 3、彈性力 1、彈性力 發(fā)生彈性變形的物體會對與其接觸的物體施加一個力。 這種力稱為彈力。 產生彈力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兩個物體直接接觸; 彈性變形發(fā)生在兩個物體之間的接觸點處。 2、彈力方向:物體之間的正壓力必須垂直于它們的方向
10.接觸面。 繩子對物體的拉力方向始終沿著繩子,并指向繩子收縮的方向。 分析拉力方向時,首先應確定受力對象。 3、彈力的大小與彈性變形的大小有關。 彈性變形越大,彈力越大。 彈簧彈力:F=Kx(x為伸長量或壓縮量,K為剛度系數) 4、相互接觸如何判斷物體是否存在彈力。 如果物體之間存在微小變形,不易察覺,可以采用假設法來判斷。 4、摩擦 (1)滑動摩擦: 注:a. FN為接觸面之間的彈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它也可以小于 Gb。 是滑動摩擦系數,僅與接觸面的材料和粗糙度有關,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接觸面相對運動的速度和正壓力FN無關。 (2)靜摩擦力:由物體的平衡條件或牛頓第二定律求解,正摩擦力
11.壓力無關緊要。 尺寸范圍:OQ,應為W=E其他+Q。電功只能用W=UIt計算,電熱只能用Q=I2Rt計算。 2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 (1)串聯電路和分壓 a:串聯電路的基本特點:電路中各處電流相等; 電路兩端的總電壓等于電路各部分電壓之和。 b:串聯電路的重要性質:總電阻等于串聯電阻之和,即R總=R1+R2++Rn; 串聯電路中電壓和電功率的分配規(guī)律:串聯電路中各電阻兩端的電壓和各電阻消耗的功率電功率與各電阻的阻值成正比,即:; c:通過在電流表上串聯一個分壓電阻,可以擴大其電壓范圍,從而將電流表轉變?yōu)殡妷罕怼H绻娏鞅淼膬茸铻镽g,則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為Ig。 使用這樣的電流
12、電流表測量的最大電壓只能是IgRg; 若該電流表串接分壓電阻,其阻值可通過或計算,即為電壓量程擴展的倍數。 (2)并聯電路及并聯功能a:并聯電路的基本特征:各并聯支路電壓相等且等于并聯支路總電壓; 并聯電路的總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 b:并聯電路的重要性質:總并聯電阻的倒數等于各并聯電阻的倒數之和,即; 并聯電路各支路中電流與電功率的分布規(guī)律:并聯電路中流過各支路電阻的電流,各支路電阻消耗的電功率與各支路電阻的阻值成反比,即是,; c:通過與電流表并聯一個分流電阻,可以擴大其電流范圍,從而將電流表變成電流表。 如果電流表的內阻為Rg,則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為Ig。您可以這樣使用電流表
13、測得的最大電流顯然只能是Ig。 要將電流表改造成電流表,需要在電流表上并聯一個分流電阻。 電阻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計算,其中 是電流量程擴展的倍數。 第10章交流電 一、交流電的產生和變化規(guī)律: 1、產生:強度和方向隨時間周期性變化的電流稱為交流電。 當矩形線圈在均勻磁場中繞垂直于均勻磁場的線圈對稱軸勻速旋轉時,如圖51所示,就會產生正弦(或余弦)交流電動勢。 當外電路閉合時,形成正弦(或余弦)交流電。 圖512 變化規(guī)則: (1)中性面:與磁力線垂直的平面稱為中性面。 當線圈平面位于中性面時,如圖52(A)所示,通過線圈的磁通量最大,但磁通量變化率為零。 因此,感應電動勢為零。 圖52 當線圈平面以勻速旋轉到垂直于中性面的位置時(即線
14、當線圈平面與磁力線平行時)如圖52(C)所示,雖然通過線圈的磁通量為零,但線圈平面內磁通量的變化率最大。 因此高中物理公式定理,感應電動勢值最大。 (伏特)(N 為匝數) (2) 感應電動勢瞬時值的表達式: 如果從中性面出發(fā),感應電動勢瞬時值的表達式為: (伏特)如下所示圖 52 (B)。 感應電流瞬時值表達式: (A) 若從線圈與磁力線平行的平面開始計時,則感應電動勢瞬時值表達式為: (V) 如圖在圖52(D)中。 感應電流瞬時值表達式:(A) 3、交流電圖像:圖像如圖53所示。圖像如圖54所示。想一想:如何畫t的橫坐標。 4.發(fā)電機:發(fā)電機的基本部件:線圈(電樞)、磁極類型。 旋轉磁極發(fā)電機可以產生高電壓和大電流。 輸出功率可達數十萬千瓦,因此大多數發(fā)電機都是旋轉磁極式的。 二、表征交流電的物理量: 1、瞬時值、最大值和有效值:交流電任意時刻的值稱為瞬時值。 瞬時值中最大的值稱為最大值,也稱為峰值。 交流電的有效值是根據電流的熱效應來指定的:讓交流電和恒定直流電分別通過相同阻值的電阻。 如果兩者的熱效應相等(即同時產生的熱量相等),則等效的直流電壓、電流值稱為交流電的電壓和電流有效值。 正弦(或余弦)交流電動勢的有效值與最大值的關系為: 交流電壓的有效值; 交流電流的有效值。 注:通常交流電流表測得的值為交流電流的有效值。 電器上標注的額定值是指有效值。 電器上標注的耐壓值是指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