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用手按下發音音叉時,發音停止。 這種現象意味著振動停止,聲音也停止。 振動的物體稱為聲源。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真空中無法傳播。 在空氣中,聲音以看不見的聲波形式傳播。 聲波到達人耳,引起耳膜振動,人就聽到了聲音。 3 聲音無法在真空中傳播,而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登陸月球的宇航員即使距離很近也必須依靠無線電話通話,因為無線電波也可以傳播在真空中。 第2 頁(共19 頁) 4. 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稱為聲速。 一般情況下,v固體>v液體>v氣體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 5、回聲是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而形成的。 如果回聲比原聲晚0.1s或更長時間到達人耳,并且人耳能夠區分回聲和原聲,則障礙物與聽者之間的距離至少為17m。 房子里的談話聽起來比野外的聲音更大。 原因是房屋內的空間比較小,所以回聲到達人耳的時間比原聲晚不到0.1s。 最終,回聲和原始聲音混合在一起,以增強原始聲音。 用途:回波可用于測量海底深度、冰山距離、敵方潛艇距離。 在測量時滬教版八年級物理,首先要知道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 測量方法是:測量從聲音發出到聲音信號反射回來的時間t。 求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v,則發聲點到物體的距離為S=vt/2。 二、我們如何聽到聲音的常見測試點 1、聲音在耳朵中的傳播路徑:外界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 這種振動通過聽小骨等組織傳遞到聽神經,聽神經再將信號傳遞到大腦。 人們聽到聲音。 2、骨傳導:聲音不僅可以通過耳朵傳導,還可以通過顱骨和下頜傳導到聽神經,引起聽覺。
這種聲音傳導的方法稱為骨傳導。 一些失去聽力的人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聽到聲音。 3.雙耳效應:人有兩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聲源到兩耳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到達兩耳的時間、強度等特征也不同。 這些差異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依據。 這就是雙耳效應。 第3 頁(共19 頁) 3. 聲音的三個特征 1. 音高:人們感知到的聲音的高低。 音高與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 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頻率越低,音調越低。 物體在1秒內振動的次數稱為頻率。 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 頻率單位為次/秒,也記為Hz。 。 2.響度:人耳感知到的聲音大小。 響度與發生器的振幅和距聲源的距離有關。 當物體振動時,它偏離原來位置的距離稱為振幅。 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增加響度的主要方法是減少聲音的發散。 3、語氣:由物體本身決定。 人們可以根據音色來識別樂器或區分人。 4、辨別音樂三要素:聞聲識人——根據不同人的音色來判斷; 大聲喊——指響度; 女高音歌手——指音高。 四、噪聲危害及控制的常見檢查要點 1、從物理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產生不規則、混沌振動而發出的聲音;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 以及干擾人們想聽的聲音。
2.人們用分貝(dB)來對聲音級別進行分類; 聽力下限為0dB; 為保護聽力,噪聲應控制在90dB以下; 為保證工作和學習滬教版八年級物理,噪聲控制在70分貝以內; 保證休息和睡眠,噪音應控制在50dB以下。 3、減弱噪聲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第 4 頁(共 19 頁) 5. 聲音使用的常見測試點 聲音可用于傳播信息和傳遞能量。 (選擇題) 第三章物質狀態的變化 1.溫度 溫度計的原理:它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來工作。 常用溫度計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觀察其量程,以確定是否適合被測物體的溫度; 并識別溫度計的分度值以獲得準確的讀數。 使用時:溫度計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接觸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將溫度計的玻璃球浸入被測液體中,等待一段時間,待溫度計的指示穩定后讀取讀數; 讀數時,玻璃球應繼續停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內液柱的上表面平齊。 2.物理狀態變化的常見測試點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結晶物質:海浪、冰、石英晶體,非晶物質:松香、石蠟玻璃、瀝青、蜂蠟鹽、明礬、萘、各種金屬熔化圖像:熔化特性:固液共存,吸熱,溫度不變。 熔化特性:吸熱,先軟化變稀,最后變成液體,溫度不斷升高。 熔化條件: ⑴ 達到熔點。 ⑵ 繼續吸熱。第 5 頁(共 1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