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全球變暖、降水減少等原因,加利利湖水位多次大幅下降,一度達到“黑線”。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以色列的天然水源將受到威脅,并可能造成嚴重的生態災難。
為了拯救加利利湖,以色列計劃扭轉此前的做法,由“北南調水”改為“南水北調”,用人工淡化的海水“反哺”加利利湖。 這種做法在國際上仍屬“先鋒”嘗試,值得關注。
2021 年 11 月 22 日在以色列里雄萊錫安附近拍攝的 Sorek 海水淡化廠(無人機照片)
01
“北水南調”
加利利湖的源頭是約旦河。 它是一個像死海一樣的內陸湖,是南部的咸水湖。 它是以色列最大的天然淡水源,也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淡水湖。
加利利湖曾經是以色列的主要淡水來源。 以色列年平均降雨量極不均勻,水資源集中在北部和中部,但農田主要分布在東部和干旱的南部。 為了將加利利湖的淡水輸送到南方,以色列政府投資建設了“北水南調”工程——20世紀50年代和1960年代的國家供水系統。
1964年這條供水系統投入使用后,每年加利利湖的淡水被輸送到以色列中部和南部,甚至到達南部的內蓋夫沙漠,使該地區的農業蓬勃發展。 以色列媒體形容,因為“南北調水”工程,以色列首任總理本-古里安實現了“沙漠綻放”的夢想。
10多年前,加利利湖每年向南輸送約4億立方米淡水。 然而,自從以色列第一座海水淡化廠于2005年開始運營以來,以色列逐漸擺脫了對加利利湖水的依賴。 從其中提取的用于飲用和農業的水量逐年減少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湖泊,淡化海水已成為以色列居民的主要淡水。 來源。
02
水自由
以色列擺脫對天然湖水的依賴,走向“淡水自由”,主要得益于水循環利用和海水淡化兩項技術的進步。 利用這兩項技術,每年可為以色列生產約10億立方米的水。
目前,以色列每年的生活、農業和工業用水需求總量約為20億立方米。 據以色列能源部稱,以色列約85%的廢水經過處理后用于農業灌溉。 以色列計劃到2025年底將這一比例提高到95%。
與此同時,以色列建有5座海水淡化廠,平均每年淡化海水約6億立方米。 現在,以色列80%的飲用水來自海水淡化。
此外,以色列在日常生活中也為節約用水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2007年,以色列在全國范圍內安裝了低流量廁所和淋浴噴頭。
在農業方面,除了大量使用滴灌技術外,政府還提高了農業使用淡水的成本,導致農民越來越多地轉向咸水。
據《福布斯》雜志報道,當全球水資源短缺迫在眉睫時,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和投資者紛紛來到以色列,學習以色列治理干旱的經驗。
03
拯救加利利海
盡管以色列不再依賴加利利湖,但它仍然是北部居民的主要水源。 而且,根據以色列與約旦達成的協議,以色列近年來每年向約旦出售約6000萬立方米淡水,這些淡水來自加利利湖。
一對夫婦從戈蘭高地南部的奧菲爾觀景臺走下山谷,眺望加利利湖
2021年,以色列和約旦簽署新協議,將以色列每年向約旦出售的淡水量增加到1億立方米。 目前尚不清楚所有這些淡水是否都來自加利利湖。
此外,加利利湖也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以色列國家水利部門發言人利奧爾·古特曼對《環球》雜志記者表示,一旦海水淡化設施出現故障,加利利湖將成為以色列的“緊急水庫”,其重要性不可低估。
令人擔憂的是,加利利湖水位多次急劇下降。 2001年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湖泊,該湖水位降至海平面以下214.87米,科學家稱之為該湖的“黑線”。
專家警告,如果湖水水位跌破最低警戒“黑線”,加利利湖酸度將會升高,引發生態危機,進一步影響該地區民生供水,甚至影響約旦河水。下游有河和死海。
以色列2013年至2018年遭遇干旱,加利利湖水位較低。 2017年,以色列不得不從湖中抽出17,000噸鹽,以確保低水位不會導致水變得太咸。 五年的干旱也讓以色列政府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制定了用淡化海水“反哺”加利利湖的計劃。
04
“南水北調”
2018年,以色列政府批準了10億新謝克爾(約合3億美元)的“南水北調”項目,計劃將中部和南部海水淡化廠處理后的海水通過國家供水系統泵入加利。 李湖.
為了將淡化水輸送到加利利海,需要建造許多泵站,并需要鋪設新的管道,從以色列北部的埃希科爾水處理廠到加利利海。 2018年6月,以色列議會批準了該項目第一階段,撥款約1.05億新謝克爾(約合3000萬美元)用于海水淡化、修復溪流以及鋪設通往加利利湖的新管道。
能源部能源、基礎設施和水資源司副司長葉茲基爾·利夫希茨對《環球》雜志記者表示,截至目前,該項目已進入最后階段,預計將于2022年底完成或2023年初。預計建成后將能夠向加利利湖泵送1億立方米的水。
以色列水務局局長兼董事會主席吉奧拉·沙哈姆指出,實現從“北南調水”到“南水北調”的轉變并不復雜。 只需改變水流方向,將海水淡化廠的淡水通過國家供水系統泵入加利利湖即可。 全程約50公里,不到8小時即可走完。
不過,利夫什茨強調,以色列近三年降雨量充足,加利利湖并不缺水,因此不會立即開始注水。 “南水北調”具體實施時間取決于加利利湖的情況,“但我們有能力對加利利湖進行補水”。
05
死海縮小
利夫希茨表示,以色列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人工淡化水“反哺”天然水源的國家。 這是一個觀點的轉變。 “過去,我們將自然視為給予者,它可以給我們水;現在,我們將自然視為消費者。” 他透露,經歷了2018年的干旱后,以色列還計劃恢復該國北部地區。 5個彈簧使其“反饋”自然。
談及日益萎縮的死海,沙漢姆表示,與“反哺”加利利湖的項目相比,拯救死海的項目更加困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面臨著巨大的財政缺口。
死海位于以色列、約旦和巴勒斯坦邊境,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湖泊。 由于以色列和約旦從約旦河取水用于灌溉和家庭用途,近年來死海水位以每年1米的速度下降。
這是2021年10月15日拍攝的以色列馬薩達國家公園附近死海南部地區的航拍照片
沙漢姆表示,防止死海塌陷需要每年向死海注入約7億立方米的水,每年的成本約為7億美元。 然而,鑒于政府財力有限,必須權衡是修建道路、醫院、學校還是管理死海。 目前,拯救死海還不是當務之急。
2013年12月9日,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簽署了鋪設連接紅海和死海輸水管道的協議。 根據協議,將在紅海和死海之間鋪設一條穿越約旦境內約180公里長的輸水管道,并在亞喀巴建設一座海水淡化廠。 該項目被稱為死海-紅海管道項目。 不過,該協議尚未進入實施階段。
沙哈姆無奈地說,死海可能會繼續縮小。
來源:2022年5月18日出版的《環球》雜志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