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規律,以及對最大靜摩擦力概念的正確理解。 難點: ·判斷有無靜摩擦力以及靜摩擦力的方向。 ·靜摩擦力大小的簡單計算。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 復習 簡介: 1、用手拿起一本書,問書為什么沒有掉下來? (示范與講解同時進行) 2. 提出問題介紹新課。 2. 提出一個問題來介紹新課程。 那么我們就來復習一下初中時所學的關于摩擦的知識吧。 1 什么是摩擦力? 2 ②摩擦力有哪幾種類型? (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 3 ③摩擦的方向? 1.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陶冶情操。 2.學生復習并思考問題。 舉手說出你知道的問題并簡要理解。 3. 確定課堂上要學習的任務。 1、讓學生了解摩擦給我們生活帶來的狀況,培養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2、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好奇心。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 2.了解摩擦力: 1.判斷物體是否受到摩擦力的影響。 2、滑動摩擦和靜摩擦的概念 ◆ 相對運動和相對運動的趨勢 ◆ 物體相互接觸和擠壓 ◆ 物體之間的接觸要粗糙。 3、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列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摩擦力,并結合實例做出判斷。 與初中的知識進行對比,總結出兩種不同類型的摩擦。
2.觀察并總結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定義和區別。 3.學生根據物體所受的力進行分析判斷,并得出結論。 1、能夠從簡單的圖形判斷中得出簡單的結論。 同時,由于學生已有知識,需要給予更多指導,培養深入分析和歸納能力。 2、通過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利用學生分析實例,讓學生對摩擦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后面的探索打下基礎。 三、探究靜摩擦力: 1、產生靜摩擦力的條件:(1)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的趨勢; (2)物體相互接觸、相互擠壓(發生變形); (3)兩接觸面不光滑,應有粗糙度。 2. 問:能否根據實際情況判斷物體是否受到靜摩擦力? 3. 演示實驗:為了體驗靜摩擦力,將兩本書一頁一頁地相互插入,然后將書分開,看看力的大小。 問:那么靜摩擦力有多大? 四、實驗探索: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 1、學生根據剛才所學知識,總結“靜摩擦力”發生的條件。 2.根據生活中的例子,可以判斷物體是否受到靜摩擦力。 3.學生參與動手實驗,感受靜摩擦力的大小。 4、進行探索性實驗,完成規定的實驗,并得出結論。 結論:靜摩擦 1.使學生認識到復雜的事物是由簡單的事物組成的。 2、有無靜摩擦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
3、可以通過簡單的實驗來感受靜摩擦力的大小,并設計具體的方案。 5.但是隨后我們會發現靜摩擦力不會無限增加。 其增長是有限度的。 當超過這個限制時,物體將從靜止變為運動。 即相對運動的趨勢變為相對運動,此時所受到的摩擦力將變為滑動摩擦力。 靜摩擦力Fmax的最大值稱為最大靜摩擦力(移動但不移動時的摩擦力)。 它的值等于物體剛開始移動時拉力的大小。 可見,兩個物體之間的靜摩擦力可以是變力,其大小可以在0到Fmax之間高中物理教學設計模板,即0<F≤Fmax【探究最大靜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回顧一下我們剛剛進行的實驗,我們來探討一下Fmax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有什么關系? 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得出結論。 (1)與物體所受的壓力(正壓力)有關。 (2)與物體接觸面的粗糙度有關。 6.靜摩擦的方向 前面我們研究了靜摩擦的大小。 現在我們來討論靜摩擦力的方向。 >靜摩擦力的方向始終沿著接觸面。 (曲面方向與接觸面相切)>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這里的相對運動趨勢是指該物體相對于與其接觸的物體(另一個物體)。 >確定靜摩擦力的兩種方法 ①若“光滑”法(又稱浮雕法):可以假設接觸面光滑高中物理教學設計模板,看物體之間是否會發生相對運動。
②狀態分析法:根據運動狀態,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判斷。 (根據物體受到的其他力和物體的運動狀態(加速度)來判斷)以供將來擴展。 三、滾動摩擦 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滾動時產生的摩擦力稱為滾動摩擦。 2、滾動摩擦力比滑動摩擦力小得多。 【動手做】體驗滾動摩擦力的大小。 6、探究性實驗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和探究能力,提高學生基于現有實驗設備進行實驗探究的能力。 7.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清楚地理解分析問題的過程。 設計研究實驗并得出結論: 1. 學生們互相交??流,發表意見,通過協商解決不明白的問題,對不同意見進行辯論。 2.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物理問題。 5、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使學生愿意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勇于探索生活用品中的物理原理。 6、具體問題的分析過程讓學生了解解決問題規范和流程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習慣。 2、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問題,了解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和判斷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 7、教學評價設計對于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來說,摩擦教學篇成為學習高中物理的新難點。 由于摩擦力“動中靜、靜中動”的特點及其難以捉摸、可把握的特點,如何設計本章的教學內容,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成為高中物理討論的課題。教師。 確實,良好的教學設計無論對于后續高中物理的系統學習,還是實際物理應用能力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本文主要結合作者多年一線高中物理教學經驗,以高中物理人教版為例。 八、黑板設計第三節、摩擦力 1、靜摩擦力 (1)靜摩擦力的概念; (2)生成條件; (3)尺寸:0<F≤Fmax; (4) 方向; (5)效果。 2、滑動摩擦 (1)滑動摩擦的概念; (二)產生條件; (3)尺寸:F=μFN; (4) 方向; (5)效果。 3 滾動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