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圖書館分類號〕G633.7〔文獻識別碼〕C
[文章編號]1004-0463(2007)11(A)-0048-01
高一學生對物理課的反應是:難,學好更難! 原因在于,與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相比,所研究的物理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認知方法以及對語言和數學基礎知識的要求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這種變化并不是螺旋式上升的。 但身高差距卻很大。 這就給教學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課的銜接?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好物理課程的信心
物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生產、生活和現代技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開始教授高中物理課程時,學好導論可以使學生對物理研究的對象和范圍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對于生產力的發展、環境保護、社會進步、綜合國力的提高都非常重要。 教學的作用使學生熱愛物理這門學科。 興趣是學好物理的前提。 作為一名課堂教師,應該演示引言中介紹的幾個有趣的演示實驗,并告訴學生高中物理中學到的定律將會解釋和研究這些現象,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學習介紹時,一些游樂設備,如翻滾的過山車和滑梯,體育運動中的體操和球類運動,以及雜技中的“氣功”和“水星”等一些物理問題都可以用物理定律來解釋。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告訴學生學習物理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我們在應用物理定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興奮中學習,這是非常愉快的。
2.降低難度,循序漸進
因為初中和高中物理課程的身高差異很大。 如果教學能夠一步步按照物理學的嚴格定義來進行高中物理銜接課,從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以及內容概念的邏輯性和嚴密性來說,當然是好的。 這是新手教師通常使用的方法,他們認為這種方法與教材緊密結合,符合物理學科的特點,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擴展,但效果不佳,因為它沒有考慮到考慮初中和高中物理課程之間的身高差異。
例如,在彈性的研究中,我們不應該一開始就談論彈性變形、非彈性變形、完全非彈性變形,也不應該談論兩個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一對彈力。 不提牛頓第三定律,只是研究面接觸型、點面接觸型、拉伸型研究對象上的彈力,應該研究對象接觸后恢復到原來形狀時對它的影響,并利用好初中學到的二力平衡條件。 ,確定彈力的方向,彈力與變形的關系。 用彈簧秤進行演示,并舉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讓學生仔細回憶,多舉例子。 這使得它更容易理解、掌握和學習。 在機械能與振動部分,我們將進一步研究彈力做功的特點,彈力的大小、方向與位移的關系,逐步了解彈力的性質和特點,最后滿足大綱要求。 其他內容在此不再贅述。 依然是同樣的方法。 就像上樓一樣,樓層間較大的高差被分解為多個較小的高差,以便一年級學生適應高中的物理學習。
3、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的聯系
從初中到高中是學生人生的一個轉變。 新的環境、新的生活給了他們新的希望、更高的理想、更高的志向,所以他們想學習更多的知識,求知欲也更加強烈。 我們要善于抓住這個有利時機高中物理銜接課,引導和改進他們的學習方法。
高中新生仍然保留著初中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即單純求已知量和公式的“公式法”,而不注重對發生的物理過程和物理現象的分析。 因為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比較就像數學中從數字到代數表達式、從方程到函數的轉化,會是一個從確定量到按一定規律變化的變化量的轉化。 如果我們不注重學習方法的改變,不在對物理過程和物理現象的分析、推理、判斷上下功夫,僅僅依靠代數公式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比如拋物線運動問題,初中只研究直線上的勻速運動,而高中卻將其擴展到平面上的曲線運動。 拋物線物體的位移和速度發生變化。 要解決這類問題,就必須掌握運動的合成。 根據分解原理,水平投擲運動的水平分量運動是勻速運動(vx=vox=vot),垂直分量運動是自由落體運動(vy=gt y=1/2gt2),組合運動是二分運動的綜合(v2=vx2+vy2s2=x2+y2) 根據具體的物理過程,應用上述基本規則,制定方程組,從而可以求解具體的水平投擲問題。
做好初高中課程的銜接非常重要,這樣高中新生就不會覺得物理難學,也不會脫節。 這對于順利完成高中學業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