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上關于測量的說法是這樣的:
第一堂物理課是關于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這個內容對于初二的孩子來說非常簡單。 他們在小學就接觸過尺子和鐘表。 因此,本課的重點是介紹長度和時間的單位,以及使用測量工具時的注意事項。
測量的數學本質
你可能認為向初二的孩子教授測量的本質會很困難初中物理第一課,但事實并非如此。 以長度測量為例,回顧人類測量的歷史,最初沒有基本單位時,中國人使用“步”作為單位,英國人使用“英尺”作為單位。 所謂百步刺陽,就是可以將箭射出百步之外,仍然保持很高的命中率。
相隔百步是什么意思? 這個距離有一百步。 因為每一步的長度相同,所以我們可以定義這一步的長度為1。100步的長度有100÷1=100(單位)1。因此,測量工具上刻度上的數字實際上是最基本的單位。 最小尺度實際上是參考的基準。
測量是研究物理的基礎,而數學是為了處理測量數據而必須引入的工具,或者說是描述測量過程的更嚴謹的語言。
尺子的物理意義
初中生接觸到的尺子大約有三種:塑料尺、木尺、鋼尺。 我們在使用這些尺子的時候,其實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初中物理第一課,那就是這些尺子本身是可以變形的。 我們的測量過程假設這些尺子沒有變形。 尺子變形會影響測量精度。
如果我們假設這把尺子不會變形,是一把理想的尺子,那么就會出現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認為這把尺子可以測量空間的大小? 所以當我們用尺子測量距離的時候,實際上暗示著另一個假設,那就是空間是平坦的。 如果空間是彎曲的,我們就需要一把與空間曲率一致的尺子來實現精確的測量。
至于空間是直的還是彎曲的,這里只能給孩子們介紹一下。 雖然這與我們的經驗是一致的,但這是需要證明的一點。 這個問題應該留給大學去解決。 可以討論。 之所以一定要提到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們希望向孩子們傳遞科學的思維方法。 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我們需要驗證所有的基本假設。
時間的測量
如今,時鐘已不再是稀有物品,各種移動設備上都可以顯示數字時間。 因此,教材主要介紹了石英鐘、電子表、機械秒表、電子秒表等幾種常見的鐘表,同時也提到了銫原子鐘。 但課本上并沒有介紹時間測量的原理。
其實我覺得這個可以簡單介紹一下,就是用周期運動的等時性來衡量。 這對于孩子來說也很容易理解。 例如,擺鐘利用擺錘來回擺動的等時性; 電子表利用石英晶體振蕩的等時性; 古代日晷利用地球自轉的等時性。
正如用尺子測量距離假設空間是平坦的一樣,所有這些時鐘都假設所有等時運動的時間片是相等的。 但這些運動真的是相等的時間片嗎? 目前科學還無法提供實驗證明。 利用周期運動的等時性原理來測量時間,就相當于默認了時間沿一個方向均勻流動的事實。
時間測量的數學原理與用尺子測量空間距離相同。 機械鐘上的刻度是最小時間片的整數倍。 因此,時鐘實際上是一個統一的加法機。 每次持續加1,最小計時單位為1。
結論
作為義務教育的第一堂物理課,也是第一堂科學課,現行課程在引入科學思維方面存在很大缺陷。 通過本文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數學是用來描述物理的最精確的語言。 所有測量實際上都是被測量對象與測量基準的比較(除法)。 在最基本的測量中,隱藏著需要物理驗證的大問題。 這些吸引孩子們繼續深入學習物理。
這就是我希望在我孩子的第一堂八年級物理課上添加的內容。 不知道各位朋友有什么想說的,希望大家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