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目的】探討平面鏡的成像特性
【實驗設備】兩根一模一樣的蠟燭、一塊玻璃板、一塊光幕、火柴、秤
【實驗步驟】:
① 將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桌子上,在玻璃板的一側立一根點燃的蠟燭,通過玻璃板觀察另一側蠟燭的圖像。
② 將光幕置于圖像位置,不透過玻璃板,直接觀察光幕上是否有圖像。
③ 將同一支未點燃的蠟燭放在圖像的位置,觀察圖像與蠟燭的大小關系。
④移動到蠟燭的位置,觀察其圖像的大小是否發生變化。
⑤測量蠟燭與圖像和玻璃板之間的距離。
【實驗數據】:
【實驗結果】:
平面鏡成像特點:
1、圖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2、像到鏡子的距離等于物體到鏡子的距離;
3、像與物體的連線垂直于鏡面;
4、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測試方向】:
1、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鏡子的選擇和放置:用薄的棕色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鏡的目的是為了便于確定圖像的位置; 由于玻璃板的正面和背面都可以反射圖像,為了減少兩個圖像之間的干擾,玻璃板必須越薄越好。 放置玻璃板時,玻璃板應與紙面垂直,否則玻璃板后面的蠟燭將與圖像不完全重合。
3、圖像的位置和大小:選擇兩根相同的蠟燭的目的是為了比較圖像與物體的大小關系。 當用一根相同的未點燃的蠟燭尋找玻璃板后面的蠟燭圖像的位置時,你的眼睛應該在玻璃上。 從不同角度觀察板的正面,同時將蠟燭移到玻璃板后面,直至與前面蠟燭的圖像完全重合。 這意味著圖像和物體的大小是相等的。
(1)點燃鏡子前的蠟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使影像清晰; 鏡子后面的蠟燭不點燃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用鏡子前面的蠟燭的圖像進行替換,采用的是“等值替換法”。
(2)平面鏡成像是光的反射現象。 在鏡子前面反射光的區域可以觀察到物體的圖像,但在鏡子后面則無法觀察到物體的圖像,因為沒有反射光進入人眼。 即“鏡前觀,鏡后像”。
4、多次測量探索規律:要分析像距和物距的關系,需要改變物距,用標尺多次測量并記錄像距和物距。 比較得出像距與物距相等的結論。 測量多次。 目的是得出一般性結論。 使用刻度紙的目的是為了便于比較像距和物距的關系。
5、虛像的理解與應用:人眼逆著反射光看到鏡子后面的像點時,就是反射光反向延長線的交點。 沒有實際光線的會聚,它就是虛像,光幕無法處理。
6、圖像亮度:圖像的亮度取決于物體的光線亮度與環境的關系。 在較暗的環境下可以觀察到蠟燭的圖像; 如果用棋子或圓點圖形代替蠟燭,如果圖像不清晰,可用激光照射棋子或圖形,注意照射面向鏡子的一面。
7、如果實驗時,垂直于桌面的玻璃板向蠟燭傾斜,玻璃板另一面的圖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圖像的大小保持不變,圖像的位置會發生變化。與未點燃的相比,上升。 蠟燭不再重合。
八、評價:
(1)圖像與蠟燭不能重合,可能是因為平面鏡放置時與紙面不垂直。
(2)在分析像距和物距關系時,一組數據太少,結論不具有普遍性。
9、結論:平面鏡產生圖像時,圖像的大小取決于物體的大小,像距取決于物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