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實驗常見測試點總結
一.預處理
1、粉碎:增加接觸面積,提高反應速度,提高浸出率(這是老生常談的,一定要記在心里!)
2、焙燒:①改變物料??結構和性質(如將不與酸反應的礦石燒成與酸反應的礦石),以利于酸浸,②氧化除去還原性物質(C、S),除去碳和有機物(c
和s燃燒成氣體跑掉,起到去除雜質的作用)
二。 浸出(冷卻、研磨、浸出、過濾)
1、加快浸出速度的方法總結:適當提高浸出溫度、粉碎礦石、攪拌、適當提高酸濃度(一般記住兩三個就可以了)
2、酸浸:一般采用硫酸(因為硝酸具有氧化性,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氧化作用;鹽酸具有還原性,與氧化性物質反應產生氯氣,有毒,污染環境)
⑴添加過量的酸:①抑制金屬離子的水解②使物質充分浸出③消耗OH-增大壓強的方法,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動
⑵不添加過量的酸:防止雜質隨產品一起浸出(如硝酸、Pb、Ag)
⑷ 無需鹽酸: ① 鹽酸易揮發 ② 被...物質氧化,產生Cl2 污染空氣。 添加過量濃鹽酸:還原和氧化作用隨酸度增加而增強
(5)堿浸/堿熔:例如加入CrO3(Al2O3、SiO2),熔融NaCO3、NaOH,然后調節pH至中性,分離出Al(OH)3。
三。 常見濾渣:S、C、PbSO4、SiO2、Mg(OH)2(看到Mg就想到Mg(OH)2)、CaSO4(這個也很重要,因為礦石中如果有Ca元素,如果在酸浸中加入硫酸,會發生CaSO4沉淀。CaSO4是微溶性物質,如果產生大量就會沉淀。)
四、去除雜質
1、二價Fe(二價Fe在高中化學中很重要,2020年高考我完成了關于Fe性質的實驗題,反正我看到二價Fe就想到了它的還原性):
①添加MnO2(可以在獲取Mn的過程中直接添加)、H2O2等,并加堿調節pH值
②加入NaClO直接氧化調節pH,但后期需除去雜質。
2.調節pH:MCO3/M(OH)x/MOx
①調節pH值后繼續加熱/攪拌:使膠體聚集,有利于過濾分離。
② 完全降水有等號,開始降水沒有等號! ! !
3、控制溫度
高溫:①加快反應速度②吸熱反應平衡位移③定容條件增加壓力平衡位移④促進水解產生沉淀和膠體沉降⑤增加溶解度(熱水洗滌/煮沸溶解)
(建議全部背下來,畢竟考哪一點還不確定,專業術語還是要學的)
4、降水
① 直接添加沉淀試劑(NH4F):CaF2、MgF2
②沉淀轉變:MnS→CuS
效果:平衡向前移動,生成更多可溶的 CuS。
PbSO4→PbCO4(在與Pb有關的工業過程中,我們經常考慮為什么要添加碳酸鈉來轉化沉淀,我們需要有印象)
作用:首先將不溶于硝酸的PbSO4轉化為易溶于硝酸的PbCO4。 其次,PbCO4的溶解度比PbSO4小,可以提高Pb的浸出率。
5、關于S:如果一開始不通過燃燒除去,很大概率會與其他需要氧化的離子,如二價鐵一起被氧化。 注意氧化產物。 如果有“過濾”操作,氧化產物可能是S。如果沒有過濾和除雜操作增大壓強的方法,則可能是SO42-。 記住!
6.Fe2+/Mn2+和HCO3-
①添加:產生CO2。 如果是固體反應,還可能生成NH3(兩步反應)
②加入NH3·H2O:生成(NH4)2CO3
功能:調節pH值,生成MCO3沉淀...
不添加CO32-:堿性太強,容易生成氫氧化物(要知道碳酸根離子溶液的pH值可高達12)
五。 蒸發(這里有很多技巧)
1、蒸發結晶:當有大量晶體析出時結束加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