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最近我一直在復習《物理課程與教學理論》,為期末考試做準備。 這篇文章是我平時寫并作為作業上交的文章。 由于中日兩國最近都頒布了新課程標準,這與最新的課程標準有關。 比較的文章不多。 而且我寫的文章并不是一篇嚴謹的學術文章。 我只是看了一些資料后隨手寫的。 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另外,我其實對中學物理不太感興趣。 當然,理論物理很有趣......
文本
1. 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世界各國中學物理課程標準完全不同,在難度、細節、思路、理念等方面體現了不同的學派和學科教學理念。 中國和日本的高中有很多相似之處。 在考核方式上,雙方都高度重視高考。 在中國是地方和全國統一考試輔以部分學校的個性化招生,而在日本是全國統一考試(中央考試)加上各個學校的入學考試(中考)的題型也很豐富。類似,而日本的高考難度更大,考驗學生的物理綜合素養。 從知識點內容來看,中國和日本也非常接近。 中國高中的所有知識點在日本都涵蓋了。 從教材編寫的角度來看,教材是采用多種方法科學編寫的。 書的內容沒有歐美教科書那么大。 它們相對簡潔且接近課程標準。 對比中日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可以取長補短,知己知彼。 同時高中物理課標,對于日本最新課程標準的研究也相對較少。 最近對日本高中物理課程的研究大多討論舊版課程標準。
2.中日物理課程標準編寫格式比較
我國現行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由教育部頒布,于2017年發布。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歷屆黨代會提出的(黨的教育方針)。 也涵蓋了黨的歷代主要思想,是教育部的具體職責。 制定特定學科的課程標準。
日本現行課程標準于2009年頒布,今年最新課程標準已頒布,即將投入使用。 本文討論的是《2009年高等學校學習指導要義》(漢字),原文中的內容與中國高中物理課程標準重復。日本的課程標準(學習指導方針)由教育部編制,文化、體育、科技等可以直接從官方網站下載,每隔幾年修訂一次。
兩國教材編寫將在課程標準頒布后進行。 中國很多地方都會有按地區劃分的多套教材,比如上海科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廣東教育出版社版等,而日本會有更豐富的教材。 不同出版社會編寫教材,不會嚴格按照地域來劃分。 教材的編寫需要符合課程標準,也可以延期,但最終必須得到教育部門的批準。
三、中日物理課程標準官方文獻內容框架比較
我國高中物理課程標準首先介紹了物理課程的性質和基本概念。 在課程性質上,基本闡述了物理和高中物理課程的概念。 下面文字強調培養素養、適應需要、評價方法等基本概念。 接下來闡述了物理概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和責任四項核心能力和課程目標的具體內容。 接下來是課程結構和內容,然后是學術質量和實施建議。
日本的課程標準與中國不同。 首先,它們不分為單一科目,而是包括所有科目,以及高中和職業學校(日語職業學校)的“高中學習指導要點”。 課程標準的頂部是通用課程。 從全文的開頭開始,它解釋了學生希望通過課程學習的技能、知識和素養。 內容比較寬泛,然后解釋了課程標準的目的:“學習指導要領是實現上述理念所需的教育課程的基準。學習指導原則的功能之一是保證學習指導原則的教育標準。”另外,每所學校需要有自己的教學特色,充分利用多年積累的教育實踐和學術研究,掌握學生和地區的現狀和情況,與家庭共同努力也很重要和當地社區基于學習指導方法豐富教育活動。” 可見,日本的課程標準強調全國統一與學校自治相結合。 另外,日本私立高中不同于公立學校,課程標準更加寬松。
下面介紹其法律依據、課程設置的一般原則、基本指導思想等。物理學科的專門解釋需要結合前面的總則進行研究。 同時,與中國高中物理課程相關的課程分散在日本的四個不同的具體課程中:理科(基礎物理、物理學、科學與人類生活)、邏輯物理(自然物理)。 四門課程的水平、適用的學生、知識點都有所不同。 這與所有中文課程的統一講解不同。
每門課程分為三個部分:目標、內容和內容處理。 這些目標與中文課程目標相對應,在大章節(科學和數學)之前有整章的目標。 內容與課程內容和結構相對應,內容處理是對課程內容和學術質量的補充,但細節稀疏。
課程目標是一個值得比較研究的課題。 我國的課程目標要求“形成物質概念的運動和相互作用的概念”、“具有構建模型的意識和能力”、“具有科學探究意識”和“能夠正確認識科學的本質”。 日本的物理課程以物理為基礎:“學習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和社會之間的聯系”、“物體運動和各種能量的基本知識”、“科學探究和實驗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對事物的態度”。科學研究”,物理學具體要求“對物理學基本概念的深刻理解”“利用物理定律進行探究的態度”等。我認為中國和日本在這方面非常相似。 雙方都強調身體思維和能力的培養。 與前面的很多內容相比,這是每個老師都需要了解的,并且起到了提綱的作用。
我國的課程目標特別強調物理形象和概念的建立。 強化運動、相互作用等概念,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 將其落實到學科中將大大增強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積累。 與日本相比,中國更注重“科學探究意識”,在學習過程中涉及更多相關思想,更注重教學。 同時,它強調與社會的聯系,這直接體現在課程內容中。
四、中日高中物理課程結構及考試內容比較
上一篇文章已經對兩國的考試制度做了基本的說明。 日本的大學考試主要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制度。 前者要求包括物理在內的所有科目,無論文理科,都必須參加第一次全國統一考試。 第二次校考時,將再次增加相關專業的文科和理科內容。 許多私立大學只要求特定科目。 當然,不同的私立大學的內容是不同的。 這種高度個性化的考試制度要求日本學生提前選擇一條“路徑”,即一個方向。 學校會根據學生的選擇提供分級教學,如國考、自考、就業、專考等,如果以后不選擇,要選修相關科目高中物理課標,學生還需要學習必修的基礎知識。物理和科學以及人類生活。 理科生需要進一步學習。 因此,日本課程標準對課程進行了明確的分類。 中國將每門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 最新版高中物理分為必修課、選修必修課、選修課。 過去,舊版課程標準在高考中包含了選修課內容。 現在統一要求對物理所有必修選修和必修內容進行統一考核,且考試為分級考試。 選修課沒有考核要求,由學校獨立開設和考核。
五、中日高中物理課程內容比較
1. 所需內容
無論以后學習什么內容,中國和日本的學生都必須學習規定量的物理知識。 中國的必修課程分為三個模塊:必修一:機械運動與物理模型,必修二:機械能與守恒定律》《曲線運動與重力》,《牛頓力學的局限性和相對論初步》必修三:《靜電》場”、“電路及其應用”、“電磁場與電磁波”、“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科學與人類生活》是日本學生的必修課,是一門集物理、化學、生物于一體的基礎課。 內容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史和人類生活中的科技現象。 基礎物理內容包括:“運動的表達方法”、“各種力及其作用”、“機械能”、“波”、“電場”、“能量的利用”、“物理學拓寬了世界”。
從要求的內容來看,中國的課程標準難度明顯高于日本。 正如之前的考試制度中提到的,日本比中國要求學生更早選擇自己未來的方向。 這與日本社會密切相關。 例如,在必修課《電磁三》中,教學提示要求學生了解點電荷電場線、磁感應線等物理模型,了解電場強度、電勢等物理量的含義和定義方法,了解磁場、磁感應強度、磁通量等概念……日本沒有這些內容,只要求學生掌握電路、電阻相關的基礎知識。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進一步分析: 1.2 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相互作用與運動定律要求學生了解重力、彈性、摩擦力,并通過實驗了解胡克定律。 認識摩擦現象,計算摩擦力的大小,通過實驗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了解矢量和標量。 利用共點力平衡分析生產、生活問題。 探索物理加速度與力和質量之間的關系。 了解牛頓定律,運用牛頓定律解釋生產、生活中的現象,并解決相關問題。 了解超重和失重。 了解 SI 機械單位并了解單位制。 用日語來說,就是理解物理量和測量方法、直線運動和運動的表示、理解直線運動加速度的概念、理解各種力(摩擦力、壓力、浮力、彈力)的產生、理解牛頓三定律和垂直落體。 在體育理念上,中國的課程標準在具體問題的計算上比日本的要求更高。
2. 選修內容
2017年版物理課程標準規定了三門選修必修課和三門選修課。 選修必修課1包括《動量與動量守恒定律》、《機械振動與機械波》、《光及其應用》。 選修必修課2《磁場》《電磁感應及其應用》《電磁振蕩與電磁波》《傳感器》。 最終選修必修課3《固體、液體和氣體》《熱力學定律》《原子與核》《波粒二象性》。總體來說,選修必修內容在物理、力學、熱學、光學和電磁學上深化和拓展了。必修課的基礎,選修內容不參加考試,選修課1至3分別為《物理與人類認知》、《物理與社會變遷》、《物理與公民生活》日本物理相關的選修內容課程是分為兩部分,物理(相對于以前的物理基礎)和理科數學課程的物理部分。物理分為四部分 1.各種類型的運動,包括各種形式的運動,動量,重力,分子熱力學, 2. 波,包括波導、聲學、光學等。 3. 電磁學,這是高中電磁學的內容,但包括交流電路。 4. 原子,涉及波粒二象性、光電效應、一些原子和核物理的基礎知識以及物理學的未來。 物理側重于數學知識的運用和科學探究,知識點沒有具體展開。
總體比較顯示,中日標準高中物理課程的選修內容幾乎相同。 雙方都有很多知識點,但日本在一些內容上會更加深入,也有一些知識點是中國沒有涉及到的。 例如,關于交流電路,有些知識點需要中國大學電磁學的內容,原子物理部分需要一些定量計算等。選修課1到3的一些知識點在日本課程標準中也有要求,尤其是與社會有關的部分。 這與日本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不無關系。
雙方的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最后都對課程教學相關的要求和建議提供了一定的指導,但都沒有對實驗內容做出硬性規定。
六、總結
本文對中日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的比較比較新穎,因為大多數類似的論文和介紹都是對舊版本教材的比較和介紹,而兩國的新課程標準都與國家教育政策密切相關。 中國正處于教育改革的深水區,而日本則試圖改變平成以來“寬松一代”青少年學術基礎薄弱、國際競爭力弱的現狀,加強基礎教育。 未來兩國新課程標準實施后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