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書店『不是云浮的』應該有~!你冇嗎??
通過學習了初中物理國培中的《物理規律教學》課程后,我懂得了一些關于物理規律教學的策略,從中很受啟發,并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實踐。
策略一、情境式教學
科學探究始于問題,物理規律教學過程要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認識物理規律的內涵,首先必須確定需要研究的科學問題。為了形成科學問題,教師需要有效地創設問題情境,即充分展示相關的物理現象,激勵學生進行觀察與思考,啟發和引導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篩選問題,確定出所要認識和解決的科學問題。所創設的情境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環境,真實、可感,盡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問題提出的方式也應該靈活處理,即可由教師基于現象或理論提出,也可以是教師啟發學生提出等方式。
例如在探究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受到浮力的作用、在什么情況下不受浮力,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輕重、大小、形狀、材料是否有關?首先教師手拿乒乓球浸沒在水中,然后松開手,乒乓球立即上浮到水面;換用皮球,結果相同;換用玻璃球,玻璃球下沉。教師緊接著提問:“為什么乒乓球、皮球能上浮?玻璃球下沉?”
學生猜想:1、乒乓球、皮球能上浮是因為水對它有浮力。
2、玻璃球下沉是因為沒有受到水的浮力。
3、玻璃球因為比乒乓球、皮球重而不受浮力。
4、玻璃球因為比乒乓球、皮球密度大而不受浮力。
5、因為玻璃球是實心的,所以不受浮力。
6、因為乒乓球、皮球是空心的,所以受浮力作用。
通過設置實驗情境,讓學生經過仔細觀察,比較乒乓球、皮球、玻璃球的浮沉,然后引導學生根據這三者的密度大小、重力大小、空實心情況等進行猜測,這些猜測應該說是基于生活經驗基礎之上的,不是瞎猜亂想。當然,猜測不一定正確,因而要設計探究方案,進行實驗探究。
策略二、探究教學
(一)“捕捉新奇‘出’問題”。利用物理學領域的知識、實驗對學生的新奇感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疑問,展開討論,提出問題。 “發現矛盾‘出’問題”。物理學中有許多新知識剛看起來與原有知識互相矛盾,學生就因此產生了許多問題,借助問題的討論,不僅化解了疑點,而且增長了實踐知識;采用“矛盾沖突法”,盡力展示生活體驗。
例如,設計“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實驗方案時,推理得出“電磁鐵的線圈匝數越多,通過的電流越大,電磁鐵的磁性將越強”的假設后,通過邏輯思維,很容易分析出實驗要解決的問題有三個:怎樣測量磁性強弱?怎樣改變和測量電流?怎樣改變線圈的匝數?這時就可以發動學生來討論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如:
(1)怎樣測量電磁鐵磁性的強弱?
生A:看它能吸引起多少根大頭針或小鐵釘。
生B:看它能吸引起多少鐵屑(用天平稱)。
生C:看它對某一鐵塊的吸引力(根據把被電磁鐵吸住的鐵塊拉開的彈簧秤的讀數)有多大。
(2)怎樣改變和測量通過電磁鐵線圈的電流?
生D:用滑動變阻器改變線圈中的電流,用電流表測量電流的大小。
生E:用增減電池來改變線圈中的電流,用串聯小燈泡的亮度來比較電流的大小。
(3)怎樣改變電磁鐵線圈的匝數?
生F:使用中間帶抽頭的、能改變線圈匝數的現成電磁鐵產品。
生G:臨時制作電磁鐵線圈,邊實驗,邊繞制。
當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法找到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方案的可行性,如實驗是否精確,器材是否普及,操作是否簡單等。然后根據具體情況,可對這些方案進行合理組合。另外在討論中應當注意針對學生在理解和應用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以便使學生對這一物理規律獲得比較正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