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從教師的自身做起,教師本身要有發展的愿望,有發自內心的需要,加上外部因素的推進,把教學反思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與日常教學工作緊密結合,在教學研究和實踐中、在與他人行為和思想的對比中、在講述自己和他人的敘事研究中、在總結經驗的過程中,培養教學反思的能力。
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如何備好每一節數學課,使學生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識,提高數學教學效果,確實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其實,教學是一門藝術。不管你是個人備課還是集體備課,都必須經過周密思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充分細致地做好準備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40分鐘的教學效率。那到底怎么備好數學課呢?
一、備學生——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 學生對后繼知識的學習,必須以已有的知識作為基礎,因此,正確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就顯得格外重要,這是教師備課的起始點。如果學生基礎知識很好,我們就沒有必要重點講學生已會的知識。例如低年級學習“元、角、分的認識”,如果只按教材來分析,似乎教師應該明確告知學生“1元=10角”,因為這是學生初次學習人民幣的知識。但我們如果稍加分析就不難發現,學生盡管年齡小,但是對人民幣的有關知識,并不是一片空白。因為日常生活中的買賣活動,早已豐富了學生對人民幣的感性認識。因此,教師在本節課中大可不必反復強調如“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1元=10角”等等知識,完全可以為學生提供若干面值的人民幣,通過分類來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然后通過苦干個買賣活動的場景模擬,通過不同的付款方法來掌握元、角、分之間的進率關系。如果小學生的基礎比較差,教師則應把基礎知識補上,再講新知識,這樣新知識就講的慢點。
二、備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當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幾個知識點時,教師需要明確哪些是教學的重、難點,以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以至影響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例如“9加幾”一課的教學,教學的重點是:1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探究出計算9加幾的方法,體現算法的多樣化;2.通過比較,體驗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3.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掌握9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并能正確口算9加幾。一般來說,數學的基本概念、法則、公式、性質都是教學的重點。確定教材重點,要以教材本身為依據,研究所教學的內容在整個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價值。在整個知識系統中,關系全局的這部分知識,可定為教材的重點。難點,就是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小學數學教材中,有的內容比較抽象,不易被學生理解;有的內容縱橫交錯。比較復雜;有的內容本質屬性比較隱蔽;有的體現了新觀點和新方法;有的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上呈現了較大的差距等等。這種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內容,通常稱之為教材的難點。教學難點要根據教材的廣度和深度、學生的知識基礎與心理特征來確定。教材難點有時和重點是一致的。教材中有些內容對掌握某一部分知識或解決某一類問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些內容就是教材的關鍵。作為教材的關鍵,它在攻克難點、突出重點過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一旦處理好教材的關鍵,與其相關的教學內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關鍵在于通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使學生弄清一個長方體有哪三組相對的面,相對的面有怎樣的關系以及如何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確定每組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這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問題,教師抓住了這個關鍵,定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我們必須廣泛地學習,認真地鉆研,積極地實踐,不斷地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教訓,認真改進和完善自己采用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運用數學方法的水平,才能備出適合自己教學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