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假設法”判斷是否存在彈性
我們可以先假設有彈力存在,然后判斷它是否符合研究對象狀態的實際情況。也可以想象把與研究對象接觸的物體“抽空”,看研究對象是否能保持原來的狀態。如果能,說明它與接觸物體之間沒有彈力;如果不能,說明它與接觸物體之間有彈力。
2. 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及方向,可以假設物體間的接觸面是光滑的,根據有無相對滑動、滑動方向,可以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及方向。
方法改進
1. 確定靜摩擦力方向的方法——假設法
2. 如何判斷是否存在彈性
(1)條件法:根據物體是否直接接觸,發生彈性變形來判斷是否有彈力,此方法常用于判斷變形比較明顯的情況。
(2)假設法:對于變形不明顯的情況,可以假設兩個物體之間沒有彈力高中物理 受力平衡,看物體是否能保持原來的狀態。如果運動狀態不變,這里就沒有彈力。如果運動狀態發生變化,這里一定有彈力。
(3)狀態法: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高中物理 受力平衡,利用牛頓第二運動定律或共點力的平衡條件,判斷彈力是否存在。
(4)替換法:可以將變形不明顯的硬質施力物體替換為容易發生明顯變形的軟質物體,看是否能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
2. 解決動平衡問題的方法
所謂動態平衡問題,是指通過控制一定的物理量,使物體的狀態緩慢地改變,而在這個過程中物體始終處于一系列的平衡狀態。解決動態平衡問題的基本思路是對物體受力進行分析,化動為靜,在靜中求動。
規則摘要
1.分析法:對研究對象的任意狀態進行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找到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再根據自變量的變化來確定因變量的變化。
2、圖解法:在并列力的平衡中,有些題中常有“慢”字,表示物體處于動態平衡狀態。圖解法常用于解決動態平衡問題。圖解法是根據物體受力情況(通常是三個力)進行分析英語作文,如果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不變,另一個力的方向也不變,則可畫出這三個力的閉合向量三角形,分析力的變化。圖解法也常用于解決極值問題。
3.整體方法和孤立方法在平衡問題中的應用
1、整體方法是指把相互聯系的對象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的方法。整體方法的優點是只需要分析整個系統與外界的關系,避免了系統內部復雜的相互作用。
2、隔離法是指把一個對象從周圍的對象中孤立出來,單獨對該對象進行分析的方法。隔離法的優點是可以清楚地表達系統中各個對象的狀態,對象狀態改變的原因,以及對象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3、在研究物理系統的平衡時,一般先選取整體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外力對整體的約束關系。當無法確定力或需要進一步研究整體內部力時,需要將對象孤立出來進行研究。整體法和孤立法都是高考熱點,應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