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良好習慣,學好高中物理不是夢
周孝新
最近,很多地方的中考已經結束,再過一個多月,又將迎來一批新的高中生,對于很多高中生來說,高中物理將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那么如何才能學好高中物理呢?說實話高中物理真的太重要了,不僅僅是物理知識體系,還有良好習慣的養成如何才能學好高中物理,物理思維的培養。所以我想在這個時候寫一篇文章,送給即將步入高一的同學們,希望大家在高一能夠把握機遇,在高中物理上占得先機。當然很多東西都是我自己的看法,未必是最好的,當然也不一定全面。
另外,除了標題中的問題之外,本文還想針對近期大家經常問到的問題,給予官方統一的回復。
認真對待每一個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當你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時,首先應該明確我們為什么需要這個物理概念?這個物理概念是如何提出的?這個物理定律是如何得到的?比如,為什么需要速度這個概念?速度的定義是如何得到的?為什么需要加速度這個概念?加速度是如何定義的?明確了這些問題之后,再談其他的。力爭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個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這樣,你學習物理的基礎就扎實了。
現在的教學環境總是讓人擔憂。比如,做題很普遍,基本的概念和規則只是泛泛而談。然后就是做題、做題,各種難題。特別是很多學生會提前拿著市面上的各種輔助書自學。那些輔助書把知識點一一列出來,各種題型和解題方法,各種練習。然后很多學生就開始自學。有些學生還拿著輔助書去上課,不做筆記,以為書上寫的就是自己會的。殊不知書上寫的跟自己一點關系都沒有,必須自己腦袋里有才算自己懂。
我一直認為高一高二要學基本概念、基本規則,這些是高一高二的重點,技術性、綜合性的東西是高三的重點。我最怕的是,基本概念、規則都不清楚的時候,就開始學綜合性、技術性的東西。地基不牢,房子建得越高,越容易倒塌。
培養主動思考、主動提問的學習意識。高中物理的學習更側重于理解,比初中物理更抽象、更全面,沒有主動思考是很難學好高中物理的。初中物理比較簡單,很多學生上課聽講,課后多做幾道題,基本上應付中考是沒問題的。但是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要深廣得多,上課只聽講、課后多做幾道題是不夠的,很多東西需要自己去揣摩、去思考、去主動提問。我們常說,想才會有問題,思考的過程就是培養物理感的過程。想得越多,就越適合學物理,想得越深,對物理的感受就會越深刻。
也許有人會問:“我聽說學英語需要有語感,那學物理也需要語感嗎?”我想說,是的,學物理也需要語感,而且這種語感要通過長期的思考來積累,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覺得學物理比較容易的原因。
老師經常能從學生提的問題看出學生的水平。有的學生提問題,只是做一道習題,說自己不會做,就完了;水平高的學生會談自己的看法,甚至水平高的學生不會問自己不會做的習題,而是問自己在聽課、看書,甚至思考過程中想到的問題。這其實就是你有沒有主動的思維。如果你有主動的思維,你的物理感一定會不斷提升,你會對物理越來越感興趣,而不會覺得物理很枯燥。
養成分析問題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要慢慢來,不要動不動就套用各種結論和模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在現在這個練習題泛濫的年代,各種題型、套路、模型、次要結論、秒殺方法,高中物理的學習中浮躁的東西太多了,不可否認這些東西對于提高考試成績還是有一定作用的,不然也不會流行起來。但我覺得這些應該放在高三,高一、高二完全沒必要這么做。我們應該學會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學會抓住問題的核心,把握過程和情況,在分析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直接套用結論和模型。套用結論和模型對提升能力幫助不大,而且很多同學在套用模型的時候,往往對模型本身沒有透徹的理解,這就很尷尬了。
盡量自己解釋物理問題,并且解釋得清楚透徹。在之前的一條推文中(見文末鏈接),我提到過一個觀點:學習物理——老師的解釋是老師的,答案是答案的,只有自己做的才是自己的。高中物理最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你一聽就“聽懂了”,但一做就犯錯。我故意加了引號,因為這樣的人明明沒聽懂,卻自以為懂了。什么叫聽懂了?就是能自己思考,然后說出來。這也是我前段時間想做的一個教學實驗(可能做不到)。我想做的是,聚集一些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給他們一些問題,在老師的指導下,先理解問題,然后盡量引導他們說出來,因為能把問題說出來說明你思考過,理解得夠深。 別以為聽一遍就能得到知識,高中物理面前,別想這種美好的事情。
認真對待實驗課。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必不可少。現實中,很多學生并不重視實驗課。其實實驗課才是真正能體會到理論和實驗之間差別的時候。同時高中物理往往比較抽象,一些簡單的實驗現象在腦中留下的印象往往能提高學習物理的感受。很多時候,對物理情況的掌握往往決定了問題的解決,實驗可以提供這樣的平臺。當然,現在很多學校根本沒有實驗,或者根本不重視實驗,這是我不能認同的。我在教一門新課的時候,總是盡量做一些實驗給學生看,比如雞蛋碎了、水流星、光纖通信、渦流現象等。
經常回顧自己犯過的錯誤。首先要學會記錄自己犯過的錯誤和自己的思考過程,然后經常回頭看。高中的題目往往不是一兩遍就能理解透徹的,特別是一些比較復雜的題目,需要經常回顧,反復思考。重復多了,有些題目自然就解決了。所謂“錯題三遍做”就是這個道理。當然,這里的錯題絕對不單指練習題,應該包括所有你看不懂或者理解錯誤的物理題。其實這個過程也是培養物理感的過程,對,又是物理感。
做好階段性的總結與回顧。學習不僅需要刻苦學習,更需要仰望。每學完一個章節或一個模塊,都要反思本階段的學習,盡量梳理本階段的知識,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回顧本階段的薄弱環節,記錄??自己本階段的學習感悟,糾正錯誤的方向如何才能學好高中物理,將自己找到的好方法和好感受發揚光大。這樣,才能不斷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上課一定要帶草稿紙和筆記本,有人說,這個一定要說嗎?真的一定要說,這個不知道說了多少遍了,但是很多學生還是不聽,不帶草稿紙和筆記本讓人想打他們。上物理課,光聽是不行的,還要自己去計算,去推導,自己不去算的話,是不會感覺到的。至于筆記本,不要以為是教學輔助書上的,就不用記筆記了,真的不行,其實記筆記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很多學生上課不帶草稿紙,以為聽了就知道了,然后就不記筆記了,然后,沒過一天課,就全沒了,自己也想不通。所以才會這樣,這真的是不好的習慣。
當然,學習過程中一切都是需要你不斷去體驗的,只要你積極思考,反思總結,認真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你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高中物理學習的方法。所以,這里我就不多說了。
關于有沒有推薦教輔的問題,這里統一官方回復:說實話,我接觸過的(主要指高一、高二)教輔資料,沒有一本是我覺得滿意的。高一、高二的教輔資料,大體上和高三的教輔資料大同小異,不管題目是否適合高一,各種高考題、模擬題都用來練高一、高二,還有一些教輔資料,對知識點、模型、題型講解的太過瑣碎、復雜,我對一些教輔的評價是難、繁、雜、多、偏。但是,有人會說,那教輔書不多嗎?反正我到現在也沒看過,我也知道,一本優秀的教輔書是多么難得。我曾經有過編一套教輔書的想法,后來覺得自己的能力和精力有限,不太可能。 當然,做題要適度,雖然沒有非常優質的教輔書,但如果真要買,我覺得也無妨,但不要被教輔書牽著鼻子走,建議在老師的指導下使用(而且這好像很難做到)。其實最好的教輔就是老師給的教材,但現實情況是,即使是老師給的教材,由于各種原因,教材的質量也不盡如人意,這或許是一個尷尬的現實,想要找到優質的教材實在是太難了。所以,關于這個問題,我個人是不推薦任何教輔的。
對于具體的知識點的學習,我覺得大家可以多關注我的公眾號,未來科學家、物理學家會不斷豐富公眾號的內容,我想對大家肯定有幫助的。
最后在文章最后附上一條之前的推文,這條推文給了我一些學習物理的詳細建議,是這個公眾號里最受歡迎的一條,得到了很多同行的認可,相信對大家會有幫助:
附上以往經典文章的鏈接:
(往期文章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