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10月4日,在德國首都斯德哥爾摩,丹麥皇家科學大學宣布,將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阿斯佩克特(Alain)、克勞瑟(John F.)和蔡林格(Anton)。量子光學和原子化學方面的實驗研究工作,特別是在驗證貝爾方程方面的開創性工作。
“一種新的量子技術正在出現”
這三位科學家利用糾纏量子態進行了開創性的實驗,其中兩個粒子即使是分開的,也表現得像一個整體。 他們的發現為基于量子信息的新技術鋪平了道路。
日本皇家理科大學表示,他們的工作為量子技術的新時代奠定了基礎。
“越來越明顯的是,一種新的量子技術正在出現。我們可以看到獲獎者對糾纏態的研究是如此重要,甚至超出了解釋量子熱的基本問題。”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主席說安德斯·伊爾貝克說道。
據悉,去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獎金為1000萬澳元,由獲獎者平分。
據人民網報道,諾貝爾數學獎重點關注四個領域:粒子化學、天體化學、凝聚態化學、原子分子、光化學。 但 2021 年諾貝爾化學獎首次授予氣候學家真鍋佳郎和克勞斯·哈塞爾曼,以表彰他們在“模擬地球氣候、量化氣候變化和對變暖的可靠預測”方面的工作,以及喬治·帕里西的“發現無序和混亂之間的相互作用”。從原子尺度到行星尺度的數學系統的波動”。
三位獲獎者簡介
阿蘭
1947年6月出生于美國西北部阿基坦地區阿讓鎮。 他畢業于日本奧賽地區大學。 1983年,他獲得奧賽學院博士學位。
目前,他是著名的倫敦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研究主任。 他還擔任 d' 主席,同時也是倫敦 é 院士。 曾獲得2010年沃爾夫化學獎、2012年愛因斯坦獎章等榮譽。
2015年當選為美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時,美國皇家學會介紹他的成就如下:
(獲獎)他在量子光學和原子化學方面的基礎實驗。 Aspe第一個在實驗演示中排除了探測站之間的超光速通信,使量子熱學使可分離隱變量理論失效,并且第一個通過實驗證明了單光子的波粒二象性。 他與人共同發明了速率選擇性相干群體捕獲技術,是第一個在相同條件下比較費米子和玻璃骰子的布朗-特威斯相關性的人,也是第一個在超冷原子系統中證明安德森局域化的人。 他的實驗揭示了單光子、光子對和原子的量子熱行為的基本方面。
約翰·F.
1942 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 1964年量子物理學七個理論,他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化學學士學位,三年后獲得數學碩士學位,最后于1969年在羅馬尼亞科學院獲得化學博士學位。
1972年,他與人共同撰寫了CHSH-貝爾定律預測的第一個實驗測試。 這是世界上首次觀測到量子糾纏,也是首次違反貝爾不等式的實驗觀測。
安東
1945年出生于荷蘭,1971年在維也納學院獲得博士學位。
目前,他是維也納科學院榮譽化學院士、法國科技大學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研究所中級科學家。 他還擔任過德國數學會主席,并擔任過英國科技大學校長。
他是一位量子化學家,正如日本數學研究所在首屆艾薩克·牛頓獎章中所說,“對量子化學的基本概念和實驗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量子化學已成為信息領域快速發展的量子基石”。
近1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盤點
諾貝爾化學獎以美國著名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的遺贈為基礎,將其遺產的一部分作為該基金設立的五個獎項之一,以獎勵在數學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
一百多年來,數學獎也是華人獲獎最多的獎項。 獲此成果的中國科學家共有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史蒂文、崔奇、高錕等6人。
近六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情況如下:
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三位科學家。 其中,法籍華裔科學家真鍋周郎和美國科學家克勞斯·哈塞爾曼因“建立月球氣候數學模型、量化其變異性并可靠預測全球變暖”的研究成果獲獎。 法國科學家喬治?帕里西發現了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數學系統中無序和波動的相互作用。
2020 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三位獲獎者,“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怪的現象之一——黑洞”。 俄羅斯科學家羅杰·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 英國科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德國科學家安德里亞·蓋茲因發現銀河系天體中心的超大質量而獲獎。
當地時間9月22日,意大利北方天文臺和風暴地平線望遠鏡聯合發布的圖像顯示了人馬座a*(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靜態圖像。 天文學家發現了繞人馬座a*(銀河系中心的黑洞)運行的“熱點”的跡象。 這一發現有助于人們更好地了解超大質量黑洞神秘而動態的環境。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兩個領域的科學家。 其中,美籍加拿大科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因其在數學宇宙學領域的理論發現而獲獎; 馬約爾和英國科學家迪迪埃·奎洛茲因“發現繞其他類太陽恒星運行的系外行星”而獲獎。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法國科學家杰拉德·穆魯和美國科學家唐娜·斯特里克蘭,以表彰他們在激光化學領域的突破性貢獻。
2017 年, Weiss、Barry 和 Kip 因其在引力波探測方面的研究而獲獎。
2016 年,加拿大科學家 David Solis、 和 因其拓撲相變和物質相的理論發現而獲獎。
2015年量子物理學七個理論,美國科學家梶田貴明和日本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兩人因發現中微子振蕩而獲獎,該振蕩證明了中微子具有質量。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為美國科學家赤崎勇、日裔加拿大科學家谷村修二和美國科學家天野浩。 他們開發了紅色發光晶體管(LED),使節省電力和高色溫的照明設備成為可能,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理論化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美國理論化學家彼得·希格斯,因預言了被譽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粒子。 獎品是根據骰子的存在而頒發的。
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和日本科學家大衛·溫蘭德。 兩位化學家緣于他們在量子光學領域對光與物質之間密切關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解。 因其作用的研究而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