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高考物理包括以下內容:
力學部分:
1. 質點和剛體。
2. 運動學。
3. 動力學。
4. 振動和波。
電學部分:
1. 庫侖定律和電場強度的定義。
2. 電勢能和電勢的定義。
3. 導體靜電平衡的條件。
4. 電路的分析和計算。
5. 電磁感應現象。
6. 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
熱學部分:
1. 分子動理論。
2. 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
光學和近代物理部分:
1. 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2. 原子結構和波爾理論。
3. 核能。
4. 黑體輻射和普朗克能量子假說。
請注意,具體的考試內容和難度可能會根據不同的地區和年份有所變化。建議查閱當年的高考物理考試大綱或者相關資料,以獲取最準確的信息。
題目:一個物體在空氣中自由下落,已知它受到的空氣阻力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求物體下落過程中速度v和加速度a的變化關系。
解答:物體下落過程中受到重力和空氣阻力,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
mg-kv=ma
其中k為空氣阻力系數。當v較小時,空氣阻力較小,可以近似認為kv≈0,此時物體只受重力作用,加速度為g。隨著速度的增大,空氣阻力也逐漸增大,但重力仍然大于阻力,因此加速度仍然逐漸增大。當速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空氣阻力與重力相等,此時物體做勻速運動,加速度為0。因此,物體下落過程中速度v和加速度a的變化關系為
v=g(1+k/m)
a=-kv/m
其中m為物體質量。
這個例題涉及到物體自由落體運動的基本規律和空氣阻力的影響,適合高中物理的教學和考試。同時,題目中沒有涉及復雜的物理過程和過多的數據計算,可以過濾掉一些不相關的信息,使得題目更加簡潔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