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串講內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1. 力學部分:基本概念、規律以及基本公式的理解和應用;理想模型、理想實驗的理解;基本作圖題練習;實驗的原理、設計、操作和數據處理等。
2. 熱學部分:加強熱現象、熱力學定律和氣體性質等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注重對熱學基本概念的梳理和總結。
3. 電場與磁場部分:理解電場和磁場的基本概念和規律,如庫侖定律、電場強度、電勢、磁場線等;掌握左手定則和右手定則的應用;加強實驗題的分析和訓練。
4. 光學部分:加強光學基礎知識的學習,注重光學儀器的工作原理和光學現象的分析。
5. 計算題部分:分析高考物理計算題的常見題型,并針對每種題型進行解題方法的訓練,如整體法、隔離法、臨界問題分析法、能量守恒法等。
6. 物理實驗:熟悉各種儀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實驗原理和方法,以及數據處理和誤差分析。
7. 物理模型:了解高考物理試題中常見的物理模型,并進行分析和訓練,如單擺模型、傳送帶模型、臨界問題模型等。
請注意,以上內容僅作為參考,具體學習內容和難度還需要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調整和安排。
題目:一個質量為5kg的物體,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一個大小為20N的水平外力作用,從靜止開始運動,已知物體與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2,求:
(1)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2)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的加速度大小;
(3)如果物體在外力作用下,經過10s后撤去外力,求物體還能滑行多遠?
解題思路:
(1)物體在水平地面上滑動時受到的摩擦力為滑動摩擦力,根據滑動摩擦力公式可求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2)物體受到的外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求得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的加速度大小。
(3)物體在外力作用下運動一段時間后撤去外力,根據運動學公式可求得物體還能滑行的距離。
解題過程:
(1)物體在水平地面上滑動時受到的摩擦力為滑動摩擦力,根據滑動摩擦力公式可得:
f = μFn = μmg = 0.2 × 5 × 10 = 10N
所以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為10N。
(2)物體受到的外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得:
F - f = ma
所以物體的加速度大小為:
a = (F - f) / m = (20 - 10) / 5 = 2m/s2
(3)物體在外力作用下運動一段時間后撤去外力,根據運動學公式可得:
v2 = 2as
其中v為物體撤去外力后的速度,s為物體還能滑行的距離。已知物體的初速度為零,所以有:
v = at = 2 × 10 = 20m/s
所以物體還能滑行的距離為:
s = v2 / 2a = (20)2 / (2 × 2) = 100m
所以物體還能滑行1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