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規范答題包括以下幾點:
1. 準確使用物理學術語:答題時要使用專業術語,準確規范地表達。
2. 認真細致,注意步驟:即使回答的是簡答題,也要按照步驟答題。即使不是很規范,也要按照步驟答題,這樣能夠得到得分點。
3. 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在解答時,一定要有文字說明。這有助于老師理解你的解題思路,有利于老師尋找關鍵變量。
4. 畫出圖形或示意圖:在解答時畫出圖形或示意圖,有助于把復雜問題具體化、簡單化,加深對題意的理解。
5. 寫出必要的方程式:在解答時,要寫出用到的方程式,包括重要方程和變形方程。
6. 寫出推導過程:如果題目要求求出結果,需要推導得出,要寫出推導過程。
7. 單位要統一:物理量的單位要統一,即使答案中沒有單位,在答題卡上也要標注單位。
8. 表述準確完整:對于實驗題,要按照規定的格式表述,字數要恰當、表述要準確、完整。
通過以上規范答題步驟,可以大大提高高考物理的答題效率。同時注意題目要求的具體細節,遵循題目要求才能獲得更高的分數。
題目: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恒力$F$作用下,從斜面底端沿光滑斜面向上運動,到達斜面上的某一點A時,突然撤去恒力$F$,物體繼續沿斜面向上運動,最后停在斜面上的B點。已知物體運動到A點時的速度為$v_{A}$,經過A點后,物體繼續運動到B點所用的時間(AB段)為$t$,求物體從A點到B點的過程中受到的摩擦力和支持力的大小。
答案:
1. 摩擦力的大小為:$f = \frac{F}{m} \cdot \sin\theta - \mu_{N}$,其中$\mu_{N}$為滑動摩擦因數,$\theta$為斜面的傾角。
2. 支持力的大小為:$N = mg \cdot \cos\theta - F \cdot \cos\theta$。
答題過程:
首先,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我們可以得到物體在A點的加速度為:$a = \frac{F}{m} \cdot \sin\theta - \mu_{N}$。
接著,物體從A點到B點的過程中,根據動能定理可得:$F \cdot s = \frac{1}{2}mv^{2} - \frac{1}{2}mv_{A}^{2}$,其中$s$為AB段的距離。
由于物體在AB段上做勻減速直線運動,所以可以列出勻減速運動的運動學公式:$v = v_{A} - at$,其中$a = \frac{F}{m} \cdot \sin\theta - \mu_{N}$。
將上述兩個公式聯立起來,可以得到AB段的距離為:$s = v_{A}t - \frac{1}{2}at^{2}$。
將上述距離代入動能定理公式中,可以得到摩擦力的大小為:$f = \frac{F}{m} \cdot \sin\theta - \mu_{N}$。
支持力的大小可以通過牛頓第三定律得到:$N = mg \cdot \cos\theta - F \cdot \cos\th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