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中的加速度知識點包括:
1. 加速度是聯系力和運動的橋梁,是運動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2. 加速度的大小與速度大小無必然聯系,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變化量的方向相同。
3. 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常見的運動模型,其加速度為g。
4. 加速減速運動不是以速度的變化來定義的,而是以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變化量的方向之間的關系來定義的。
當涉及到具體知識點(如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變加速運動等)時,加速度可能還包括更多具體的內容。建議查閱高考物理的備考資料或咨詢物理老師以獲取更詳細的信息。
題目:一物體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在第1s內的位移為x1,在第2s內的位移為x2,在第3s內的位移為x3,求該物體的加速度大小。
解析:
由于物體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因此相鄰相等時間內的位移之差是一個恒量,即Δx=aT2,其中T為相鄰相等時間間隔,a為加速度。
根據題意,第1s內的位移為x1,則有:
x1 = v0t + 1/2at2
其中v0為初始速度,t為第1s內的運動時間。
第2s內的位移為x2,則有:
x2 = v1t + 1/2at2
其中v1為第1.5s時刻的速度,即第1s末的速度加上0.5s的平均速度。
第3s內的位移為x3,則有:
x3 = v2t + 1/2at2
其中v2為第2.5s時刻的速度,即第2s末的速度加上0.5s的平均速度。
將上述三個式子聯立,消去v0、v1、v2,可得:
Δx = x2 - x1 = x3 - x2 = aT2
即:a = (x3 - x2) / T2 = (x2 - x1) / T2
將T=2s代入上式可得:a = (x2 - x1) / 22 = (x3 - x2) / 42 = (x3 - x4) / 62 = Δx / 42
由于已知第1s內的位移為x1,因此可求得第2s內的位移為:x2 = x1 + aT2 = x1 + (Δx / 42) = x1 + (x3 - x4) / 62 = x1 + (x3 - x2) / 42
代入已知數據可得:a = (x3 - x2) / 42 = (x3 - (x3 - x4) / 62) / 42 = (x3 + x4) / 62
因此,該物體的加速度大小為a = (x3 + x4) / 62 m/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