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中常見的人名有:
1. 湯姆生(Thomson或Tomson):英國物理學家,電子的發現者(1897年)。
2. 盧瑟福(Rutherford):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的提出者(1909年)。
3. 卡文迪許(Cavendish):英國物理學家,第一個對萬有引力和電場力進行精確測量的人。
4. 安培(Ampere):法國物理學家,電流的國際單位安倍以他的名字命名。
5. 歐姆(Ohm):德國物理學家,以他的名字命名電阻的國際單位歐姆。
6. 法拉第(Faraday):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電磁感應的發現者。
7. 焦耳(Joule):英國物理學家,以他的名字命名能量和做功的單位焦耳。
8. 開爾文(Kelvin):熱力學溫度單位開爾文(K)的制定者。
此外,還有牛頓、伽利略、庫侖等著名物理學家,他們的影響深遠,是高考物理中常見的考點。
某同學在探究影響向心力大小的因素時,為了研究向心力與質量的關系,他選擇了幾個質量不同的鋼球,并在相同的轉速下釋放,觀察它們在水平桌面上留下的軌跡半徑。實驗中,他記錄了各鋼球的質量,并利用秒表測量了鋼球運動的時間,從而得到了角速度。為了研究質量與向心力的關系,他利用了向心力公式的推導式F = mrω2,其中m為鋼球的質量,r為鋼球在桌面上留下的軌跡半徑,ω為角速度。
實驗中,他發現當鋼球的質量加倍時,軌跡半徑幾乎不變。對此現象,一位同學提出了一種解釋:由于鋼球在運動過程中要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質量加倍后鋼球受到的空氣阻力也加倍,使得鋼球不能維持原來的運動軌跡,即軌跡半徑不變。
這位同學提到的解釋中的“解釋者”指的是哪位物理學家?
答案是:牛頓。
因為牛頓提出了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等重要理論,對經典力學做出了巨大貢獻。這道題通過設置一個實驗情境,讓學生根據實驗數據和解釋來推斷“解釋者”是誰,這有助于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