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物理試卷分析如下:
1. 試卷結構與題型特點:2018年高考物理試卷的題型為22道選擇題和3道實驗題,其中實驗題與往年相比有較大變動,第25題為必考,考查牛頓管實驗,難度較小;第26題為必考,考查多過程問題,一題覆蓋力學部分主要考點,同時考查了功能關系;第27題為選考部分電學實驗,重點考查了滑動變阻器的使用和多用表讀數。
2. 考試內容及難度:從試題覆蓋面來看,試題覆蓋了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識,試題命制重視對關鍵能力的考查,如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數學應用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等。試題難度適中,但區分度較好。
3. 高中物理主干知識的考查:試題較好地體現了對高中物理主干知識的考查,如第1題考查了牛頓運動定律和動量定理;第2題通過多過程的問題設置,考查了動能定理和功能關系等主干知識。
4. 物理實驗的考查:物理實驗題命制較好地體現了對實驗基本功的考查,同時也有一定的區分度。試題涉及力學和電學兩個實驗模塊,涵蓋了多處實驗基本技能,如正確使用多用電表、滑動變阻器的連接方式、讀數等。
綜上所述,2018年高考物理試卷分析顯示,試卷結構與題型特點以基礎題為主,同時也有一些創新題目出現。考試內容及難度適中,但區分度較好。物理實驗題命制較好地體現了對實驗基本功的考查。
2018年高考物理試卷第24題
本題主要考查了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運動的問題,綜合性較強,難度較大。
題目描述:在電場和磁場的復合場中,一個帶電粒子在重力作用下,從A點射入一矩形磁場區域,其運動軌跡為一條曲線,曲線與磁場邊界垂直。已知該區域磁場分布規律為B = B(x),其中x為該點到x軸的距離。已知重力加速度為g,不計其他力的作用。
分析:
1. 根據題意,該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的運動軌跡與磁場邊界垂直,因此該粒子在磁場中受到的洛倫茲力方向始終與速度方向垂直,不做功,只改變速度方向而不改變速度大小。
2. 根據題意,該粒子在重力作用下運動,因此需要分析重力與洛倫茲力的關系。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得到重力加速度與粒子所帶電荷量及粒子質量的關系。
3. 根據題目所給磁場分布規律,可求出不同位置處的B值,進而根據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軌跡求出粒子的運動時間、軌道半徑等參數。
解答:
根據題意,該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的運動軌跡與磁場邊界垂直,因此粒子在磁場中受到的洛倫茲力方向始終與速度方向垂直,不做功。由于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因此其軌道半徑不變。
設粒子的質量為m,電荷量為q,軌道半徑為r,則有:
B = B(x)
qvB = mv2/r
其中v為粒子的速度,r為粒子的軌道半徑。由于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因此其軌道半徑r與粒子的質量m及電荷量q無關。
設粒子從A點進入磁場后經過t時間從B點離開磁場,則有:
t = 2πr/v = 2πm/qB(x)
其中B(x)為粒子所在位置的磁場強度。
綜上所述,本題主要考查了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的運動問題,綜合性較強。解題的關鍵在于理解并掌握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規律以及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考生需要具備一定的物理基礎知識和解題能力才能較好地完成本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