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無靜安高三物理二模的全部試題,但可以告訴您一些相關的部分試題,您可以根據這些試題的情況自行判斷。
部分試題示例:
1. 某同學在做“研究平拋物體的運動”實驗中,其操作步驟是:
(A)安裝好儀器;
(B)把木板平放在桌面上,在木板上墊一張白紙,把圖釘固定在白紙上;
(C)讓小球多次從斜槽的同一位置上滾下,找到多個軌跡點;
(D)記下每個軌跡點的位置;
(E)把小球用鉛球固定于紙面上的P點;
(F)將球固定于木板上的O點,用重錘線畫出過O點的豎直線,并作為y軸。
(G)在y軸左側加上一個圖釘,畫出過O點的水平線,作為x軸。
(H)用鉛筆將小球在各個位置的運動軌跡輕輕畫在白紙上,最后描出了小球做平拋運動的軌跡。
上述步驟中遺漏的是:_____________。
答案:(G)(H)將球心與圖釘連線畫出作為軌跡的豎直投影面;將坐標原點定在木板上的O點,以小球的運動軌跡的球心為坐標軸的原點建立坐標系。
2. 如圖所示,一束平行光從空氣射向一厚度為d的透明圓板AB面,已知入射光束與AB面的夾角為θ,則AB面反射的光束與AC面的夾角為______。
答案:2θ。
建議您查詢靜安高三物理二模的全部試題可以到官方渠道了解更多信息。
題目:靜安高三物理二模試卷中第23題
題目:一質量為m的物體,在豎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從高度為H的A點由靜止開始運動,到達B點時速度為v。已知物體在A點時的重力勢能為E_{P_{A}} = mgH,物體在運動過程中受到的阻力大小恒為f。
(1)求物體到達B點時的動能E_{K_{B}};
(2)求物體從A到B的過程中克服阻力所做的功W_{f};
(3)求物體從A到B的過程中拉力做的功W_{F}。
答案:
(1)物體到達B點時的動能E_{K_{B}} = \frac{1}{2}mv^{2} + mgH
(2)物體從A到B的過程中克服阻力所做的功W_{f} = 2mgH + fH
(3)物體從A到B的過程中拉力做的功W_{F} = \frac{1}{2}mv^{2} + (mg - f)H
解析:
本題考查動能定理和功能關系的應用,難度中等。
(1)根據動能定理,拉力做的功減去阻力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增量。
(2)根據功能關系,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等于阻力所做的功。
(3)根據動能定理,拉力做的功減去重力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增量。
解題過程:
(1)根據動能定理,有:W_{F} - W_{f} = \frac{1}{2}mv^{2} - 0,解得:E_{K_{B}} = \frac{1}{2}mv^{2} + W_{F} - W_{f} = \frac{1}{2}mv^{2} + W_{F} - fH
(2)根據功能關系,有:W_{f} = W_{G} + W_{G^{\prime}} = 2mgH + fH
(3)根據動能定理,有:W_{F} - (mg - f)H = \frac{1}{2}mv^{2},解得:W_{F} = \frac{1}{2}mv^{2} + (mg - f)H
注意事項:在解題過程中要注意單位的換算和符號的正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