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無高三長寧2017物理二模的全部試題,只能提供部分試題供您參考:
一、選擇題(共12小題,每小題6分,共72分)
1. 如圖所示,在水平面上有一物體A,通過一輕質彈簧與斜面上的物體B相連,整個裝置處于靜止狀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彈簧一定處于拉伸狀態
B. 物體A一定受到摩擦力作用
C. 彈簧的彈力可能為零
D. 物體A可能對地面的壓力為零
【答案】D
【解析】
2. 如圖所示,一束平行于主軸的光線射向凸透鏡,經凸透鏡折射后交于主軸的C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光線經過凸透鏡一定不會會聚于B點
B. 若將C點移至B點處,則需將光屏移至無窮遠處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C. 若將C點移至B點處,則需將光屏移至小于B點處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D. 若將C點移至B點處,則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縮小的實像
【答案】D
【解析】
二、實驗題(共18分)
3. (1)某同學在做“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中,由打點計時器得到表示加速度和時間(均未知)的紙帶,紙帶上打出的點跡不夠清晰,如圖所示.A、B、C、D、E為計數點,相鄰兩計數點之間還有四個點未畫出.打點計時器打A時開始計時(電源頻率為50Hz).則:打點計時器打B時小車的速度為______m/s;小車的加速度為______m/s2.(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2)某同學在做“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中,主要實驗步驟是如下:
①將一端固定在木版上的橡皮條一端移到A點.用兩只彈簧測力計分別鉤住細繩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使橡皮條伸長,結點到達某一位置O.記下O點的位置和兩只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_{1}和F_{2}.
②只用一只彈簧測力計,通過細繩套拉橡皮條使其伸長,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和細繩的方向.
③按選好的標度畫出力的圖示.
④比較$F_{1}$、$F_{2}$和$F$的大小和方向關系并完成實驗.
⑤改變兩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再做兩次實驗.
上述實驗步驟中有一些不合理和遺漏,指出其中不合理的步驟并說明原因(只寫序號)______;遺漏的步驟:______.
【答案】$(1)$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中時間中點的速度等于該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求出打B點的速度大小和加速度大??;$(2)$①中遺漏了確定細繩的方向;②中遺漏了按選好的標度作出力的圖示;根據實驗原理和實驗器材可知實驗步驟中有一些不合理和遺漏.
【解答】$(1)$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中時間中點的速度等于該過程中的平均速度得:$v_{B} = \frac{x_{AC}}{t_{AC}} = \frac{3.40 \times 0.08}{0.3}m/s = 11.3m/s$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公式$\bigtriangleup x = aT^{2}$可得:$a = \frac{\bigtriangleup x}{T^{2}} = \frac{x_{BD} - x_{OC}}{T^{2}} = \frac{0.64 - 0}{0.04^{2}}m/s^{2} = 15m/s^{2}$故答案為:$11.3$;$15$;$(2)$①中遺漏了確定細繩的方向;故答案為:$①$;確定細繩的方向;②中遺漏了按選好的標度作出力的圖示;故答案為:$②$;按選好的標度作出力的圖示.
三、計算題(共3小題)
第Ⅱ卷(非選擇題)
【分析】
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位移公式求出加速度的大小,結合牛頓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的大?。鶕叫兴倪呅味▌t求出合力的大小和
題目:
【題目描述】
一個邊長為a = 1m的正方形水槽中裝滿了水。水槽的底部有一個小孔,水從該孔流出并以恒定的流量Q流出。現在水槽下方有一塊擋板,擋板的高度為h = 0.5m。當擋板被打開時,水將從擋板處流出并形成一個水柱。請描述這個水柱的形狀,并解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形狀。
【解答】
水從擋板流出后,由于重力作用,會在擋板下方形成一個水柱。由于流速和水槽截面積的關系,流速越快的地方,壓強越小。因此,在擋板下方,水流速度較快的地方,壓強較小,而水流速度較慢的地方,壓強較大。這就導致水流在擋板下方形成了一個形狀類似于圓錐的水柱。
具體來說,水柱的頂部形狀類似于圓錐,這是因為水流在頂部處的速度最大,壓強最小。隨著水流向下移動,壓強逐漸增大,流速也逐漸減小,因此水柱的形狀也逐漸變細。最終,水柱會以一個穩定的形狀流出擋板。
【解釋】
這個現象可以用伯努利方程來解釋。伯努利方程是指流體的動能與壓強成反比關系。當水流從水槽底部的小孔流出時,由于截面積較小,流速較大,因此壓強較小。而當水流經過擋板時,流速減慢,壓強增大。因此,在擋板下方,水流的速度和壓強分布是不均勻的。這種不均勻分布導致水流形成了一個類似于圓錐的水柱形狀。
此外,這個現象也與水的黏滯性有關。由于水的黏滯性,水流在流動時會受到摩擦力的阻礙,使得水流在擋板下方形成了一個類似于圓錐的水柱形狀。這個形狀的水柱可以更好地將水從擋板中流出并形成穩定的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