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內容合理,符合課程宗旨,符合培養目標要求,適應實際需要,內容觀點正確,有實際應用價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3個“高中物理必修課2教案”,大家一起來看看,看看能不能起到啟發作用。
高中必修2物理教案設計第1部分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重力的原因。
2.知道對重力施加作用力的物體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作用的點叫做重心。
3、了解引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N/kg的物理意義。
(二)教學輔助工具
彈簧秤、鉤重物和兩個相同質量的不同鉤重物。
(三)教學過程
1. 復習題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 新課程介紹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只能看到地球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從太空看地球,它大致呈球形。
(老師繪圖)
北京在北緯40°左右,一棵蘋果樹上結滿了蘋果,秋天到了,蘋果從樹上掉下來,請畫出蘋果掉落的方向。
(一名學生在黑板上畫畫)
海南省盛產椰子。椰子掉在哪個方向?
南半球的果樹上掉下來的果實會朝哪個方向掉落?
(一名學生在黑板上畫畫)
老師:在地球上,凡是失去支撐的物體,都會按照黑板上畫的方向向地球落下,因為物體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
3.引力的產生
老師:地球對地面附近物體的吸引力叫引力,凡是靠近地面的物體都會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凡是靠近地面的物體都會受到引力的影響。
老師: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引力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施加引力的物體是地球,接受力的物體是靠近地面的物體。比如,引力對蘋果施加的力是地球,接受力的物體是蘋果。引力對椰子施加的力是地球貝語網校,接受力的物體是椰子。
4.重力方向
老師:引力是一種力。力有三個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引力也有三個要素。
重力方向是物體自由落體到地面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所以重力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利用重力方向可以檢查房屋墻面是否垂直。我們經常看到建筑工人用鉛垂線檢查墻面,就是利用重力方向垂直向下的原理。測量員用的水平儀上面掛著鉛垂線,也是利用重力方向垂直向下的原理來判斷儀器是否水平。如果你有興趣,可以用這個方法檢查一下家里的冰箱是否水平擺放。
5. 引力的大小
1、實驗:兩個鉤子大小、形狀、材質都不一樣,但質量都一樣,都是50克。我們用彈簧秤來測量它們的重力。在彈簧秤下面掛一個物體,當物體靜止時,彈簧秤的讀數就等于物體受到的重力。
(老師示范)
兩個砝碼的重量都是0.5牛頓。質量相等的物體重量相等。
2、學生實驗:用彈簧秤分別測量質量為100克、200克、300克的物體的重力,并將測量結果填入課本中的表格中。
(學生操作)
3. 物體的引力與其質量成正比
老師:通過實驗數據我們知道,物體的引力和它的質量成正比。
4. g的值
實驗數據中重力與質量的比值約為10 N/kg,精確測量結果顯示重力與質量的比值為9.8 N/kg,以g為單位表示,g=9.8 N/kg,粗略地可以取g為10 N/kg。
5.G = 毫克
如果用G表示物體的重力,m表示物體的質量,g表示物體的重力與其質量的比值,那么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可以用公式G=mg來表示。使用這個公式時,質量m以千克為單位,重力G以牛頓為單位,所以g=9.8牛頓/千克。
6. 例子:一個集裝箱的質量是4噸。計算它受到的重力。畫出重力圖。
已知:m = 4噸 = 4000千克,
重量=10牛/公斤。
請求:G。
解:G = mg
=4000千克×10牛/千克
=40,000 頭牛。
答案:容器上的重力為40,000牛頓。
畫力圖時,需要畫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施加在容器上的力,重力點畫在其中心,方向垂直向下,結合刻度線段長度,重力線段長度應為刻度線段長度的4倍。
6.重心
老師:重力作用的點叫重心。對于同一材質、粗細均勻的棒,它的重心在中點;對于球體,它的重心在球心;對于方形板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它的重心在對角線的交點處。
七、結論
靠近地面的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受到引力,引力施加的力量就是地球。
由于重力是一種力,它具有三個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引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這個關系可以用G=mg來表示,g=9.8牛頓/千克。
重力方向垂直向下。
重力作用的點稱為重心。
8.家庭作業
1、完成節后練習。
2. 本章末尾的練習4和6。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義務教育二年級物理教案(下)
1. 優點
(1)功的概念: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了位移,就說力對物體做了功。力和力方向上的位移是做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計算公式:力對物體所作的功的量,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與力與位移夾角的余弦的乘積:W=Fscosα。
(3)功的單位: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縮寫為J,符號為J。1J 表示1N 的力使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1m 所做的功。
2. 工作量的計算
(1)恒定力所作的功:根據公式W=Fscosα,當00≤a時
(2)合成外力所作的功等于各力對物體所作功的代數和,即=W1+W2+W3+……
(3)利用動能定理W=ΔEk或功函數關系計算功。功是能量轉換的量度。做功的過程必然伴隨著能量的轉換,做的功越多,轉換的能量就越多。
3. 功與沖量的比較
(1)功和沖量都是過程量,功表示力在空間上的累積作用,沖量表示力在時間上的累積作用。
(2)功是標量,其正負號表示力是在對物體做功,還是物體在克服阻力做功。沖量是矢量,其正負號表示方向。計算沖量時,必須先指定正方向。
(3)所作功的大小由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以及力與位移的夾角決定。沖量的大小只由力的大小和時間決定。力作用于物體一段時間后,力的沖量不為零,但力對物體所作的功可能為零。
4. 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做功的特征
(1)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相同時間內所做的功的總和可能是正數,也可能是負數,也可能是零。
(2)一對相互作用的摩擦力所做的總功可以為零(靜摩擦力),也可以為負數(滑動摩擦力),但不能為正數。
高中必修二物理教案設計第三部分
1. 教材分析
1. 教科書現狀
能量守恒定律是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對辯證唯物主義的創立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重要基礎之一。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貫穿了整個高中教材,是認識自然、掌握自然規律的重要“工具”。機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生對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的啟蒙,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必須牢牢掌握的重要定律。
(二)教材加工
人教版必修教材僅以自由落體為例快速推導機械能守恒定律,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深刻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本質及機械能變化的原因)和思維的訓練與能力的培養。在此,進行改進。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導從定性的分析開始到定量的案例分析,再結合一般過程進行理論推導,再歸納規律闡述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本質,最后定性應用。符合從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認識規律。在探究與推理的過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分析歸納能力、探索發現能力以及對物理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重點難點
根據知識、方法、情感三要素來確定。
1.重點: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推理分析過程,對定律內容及定律條件的實質性理解;發現物理定律的常用方法(特例探究+演繹推理方法)以及抽象思維(邏輯推理、分析歸納)、形象思維(過程描述與想象)、直覺思維能力的訓練。
2.難點:通過定律的推理分析過程,概括機械能守恒定律,對定律條件的實質性認識,對發現定律的科學方法的領悟,對機械能守恒定律空間對稱之美的認識,激發學生內心深處對物理的熱愛。
2.教學目標
1.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1、高中新課程的總體目標(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終身發展需要)和理念(探索性、主體性、發展性、和諧性)以及立體的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教材特色(思維、探究、邏輯、方法論、哲學的融合);
3.所教學生的學習基礎(知識結構、思維結構、認知結構)。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和技能目標
(1)理解機械能和總機械能的概念(動能、勢能、
2. 過程和方法目標
(1)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導過程:提出問題→案例分析→得出結論→理論推導→總結規律→初步應用,領悟發現物理規律的科學方法——案例分析+演繹推理,提高探索發現能力;
(2)理解構建機械能守恒定律結構的方法和目的(結構化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由來和發展,使學生形成知識塊,提高直覺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初步樹立變化不變性、能量守恒定律、物質不滅性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初步了解尋找守恒量的意義;
(3)初步領悟機械能守恒定律中空間對稱之美。
3.教學方法
1. 教學方法的選擇
投影儀、計算機。其功能包括:利用多個實驗生動直觀地展示物理情況、規律推理過程、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容以及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識和方法結構,幫助學生思考、分析、推理、理解和領悟機械能守恒定律問題中研究對象的選取。
2. 教學方法的選擇
1.指導思想:(1)有利于學生參與探索和理解概念、規律等的過程(主體性、探究性);(2)符合學生認知、能力、心理和情感發展的規律(發展性、和諧性);(3)遵循發現物理規律的一般程序、思維方法和實驗基礎(方法論、規律性)。
2.教學方式:教師引導與學生探索相結合的發現式教學法。
四、學習法律
1. 基礎知識
通過初中階段機械能定性知識、高中階段大部分力學知識和本章定量學習、對功、力、動能定理的理解和掌握,學生在物理知識結構、思維深度(獨立性、唯一性、發散性和臨界性)和認知方法與策略等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學生對學習物理的科學方法、物理規律起源的思維過程與方法、對物理科學之美(簡單性、對稱性、和諧性和多樣性、統一性)的理解和運用還需要進一步培養和提高。
(二)目的
圍繞規律起源的案例分析和推理過程,創設激活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物理情境,遵循科學家發現物理規律的思維方式和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進一步發展思維深度,逐步掌握發現物理規律的探究步驟和方法,增強創新意識和探索發現能力。
(三)措施
引導學生通過參與、體驗、探索、敘述,實現“三個發現”、理解“兩個模型”、強化物理概念的形成。
1. 三個發現,培養探索和發現的能力:
(1)求出函數關系W其他力=E2-E1;
(2)發現了機械能守恒定律:本質上它是沃特爾力=E2-E1的一個特例;
(3) 發現一種快速確定機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__和能量轉換方法)。
2.強化物理概念形成的兩種模式:
(1)思維方式:從生活情境到實物模型構建的思維過程(重過程):
(2)體驗模式:強化物理概念的形成(強調聯系)。
博采眾長,方能玉成玉。以上就是一米為大家帶來的3篇《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更多范文和模板格式,請關注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