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常用方法大全包括:
1. 整體法:把幾個物理過程看做一個整體,從整體上研究一個物理現象和規律。
2. 隔離法:把某個物理現象從它的周圍環境中分開加以研究。
3. 圖像法:用圖象來描述物理情景和規律。
4. 假設法:假設推理的邏輯思維方法,在研究一些物理現象時,可先對一些物理現象進行假設,再通過推理的方法,看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從而判斷出假設是否成立。
5. 極限法:把某些物理量推向極端,得出結論,從而突出研究問題的本質。
6. 逆向思維法:逆向思維是物理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
7. 等效法:等效法是一種對研究物理問題非常有用的思維方法。
8. 微元法:把研究對象拆分成極小的部分,從部分對象分析概括出整體性質或規律的研究方法。
以上就是高考物理中常用的幾種方法,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例題:一個質量為$m$的小球,從離地面高為H處以大小為g的初速度向下做自由落體運動。求:
1. 小球下落到地面的過程中重力做的功;
2. 小球從開始下落到進入地面的時間;
3. 地面對小球的彈力大小。
解題思路:
1. 重力做功只與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關,與路徑無關。所以小球下落到地面的過程中重力做的功為$mgH$。
2. 小球做自由落體運動,根據位移公式可得:$H = \frac{1}{2}gt^{2}$,解得小球下落的時間為$t = \sqrt{\frac{2H}{g}}$。
3. 小球進入地面后受到重力和彈力兩個力作用,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得:$mg - N = ma$,其中$a = \frac{v^{2}}{t}$,解得地面對小球的彈力大小為$N = mg + \frac{mv^{2}}{t} = mg + \frac{mg\sqrt{2H}}{g} = mg + \sqrt{2H}$。
解題過程:
1. 重力做功為$mgH$。
2. 由$H = \frac{1}{2}gt^{2}$得$t = \sqrt{\frac{2H}{g}}$,帶入時間公式可得$t = \sqrt{\frac{2H}{g}} \approx 1.4s$。
3. 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N = mg + ma = mg + \frac{mv^{2}}{t}$,帶入數據可得地面對小球的彈力大小為$N = 14N$。
注意事項:
1. 解題時要注意題目所給的條件,挖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如本題中的自由落體運動等。
2. 解題時要注意單位的換算和結果的代入,避免出現錯誤。
希望以上解答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