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考考物理的考點包括:力與物體、直線運動、圓周運動與萬有引力、電場與磁場、電路與電磁波等。具體來說,力學是高考物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牛頓運動定律、動量定理、功和能等知識。熱學部分主要考查氣體定律、分子動理論等。電學部分主要考查電場、電路、磁場等知識,是高考物理的重點內容。光學和原子物理部分主要考查光的折射、干涉和衍射,以及原子物理的相關知識。此外,實驗題也是高考物理的重要題型,主要考查基本儀器的使用、實驗原理和實驗步驟等。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高考物理的考點可能會因為年份和省份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建議咨詢高考相關負責人或者參考高考物理的歷年真題。
題目:一個質量為5kg的物體,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一個大小為20N的水平外力作用,物體從靜止開始運動,已知物體與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2,求物體在3s末的速度和在3s內的位移。
分析:
1. 物體受到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外力共同作用,需要分析各力的方向和大小。
2.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求出物體的加速度,再根據運動學公式求解速度和位移。
解答:
1. 物體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作用,其中支持力和重力平衡,方向豎直向上,摩擦力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大小為f = μN = 0.2 × 20N = 4N。
2.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得,物體的加速度為a = (F - f) / m = (20 - 4) / 5m/s2 = 3.6m/s2。
3. 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可得,物體在3s末的速度為v = at = 3.6 × 3m/s = 10.8m/s。
4. 在3s內的位移為x = at2/2 = (3.6 × 9 / 2)m = 16.2m。
總結:本題主要考查了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的應用,需要考生能夠正確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過程,靈活運用相關公式求解速度、位移等物理量。
這個例題覆蓋了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兩個知識點,同時也考察了考生對物體受力分析和運動過程的分析能力。考生可以通過這個例題來復習和鞏固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