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大題中通常不帶數字的題目可能是一些實驗題,特別是關于實驗原理和操作的題目。這類題目通常會要求考生理解實驗原理、操作步驟和儀器使用方法,但不會給出具體的數字或具體的數值。
此外,一些關于物理公式或定理的題目也可能不帶數字。這類題目通常會要求考生理解公式的含義和適用條件,以及如何運用這些公式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要求考生具體計算某個數值。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區的高考物理題目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具體情況還需要參考當地的高考物理試題。
題目:一個質量為$2kg$的物體,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一個與水平方向成$30^{\circ}$角的斜向上的拉力$F = 20N$,物體在拉力的作用下從靜止開始運動,經過$5s$時間,速度達到$10m/s$。已知物體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2$,求拉力對物體所做的功和摩擦力對物體所做的功。
解答:
首先,我們需要根據題意列出物理方程:
1. 運動學方程:$v = at$
其中,$v = 10m/s$,$t = 5s$,$a$為加速度。
2. 牛頓第二定律:$F - f = ma$
其中,$F$為拉力,$f$為摩擦力,$m$為物體質量。
3. 摩擦力方程:$f = \mu F_{N}$
其中,$F_{N}$為物體對地面的壓力。
接下來,我們可以通過已知量求解未知量。
解得:
1. 拉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為:$W_{F} = F \cdot s \cdot cos30^{\circ} = 20 \times 5 \times \frac{\sqrt{3}}{2} = 35\sqrt{3}J$
2. 摩擦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為:$W_{f} = - f \cdot s = - (20 - 0.2 \times 2 \times 20) \times 5 = - 40J$
其中,$- 40J$為負值,表示摩擦力對物體做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