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到,“天才之所以在人們眼中如此出眾,并不是因為他們生來就具有超群的天賦,而是因為他們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訓練是任何人從平凡人走向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把這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這或許就是“百日行動組”的意義吧。
在這個很容易放棄的時代,用100天的時間,和一群人一起創造一個奇跡。
優秀其實可以成為一種習慣,沒有人天生如此,只是每天堅持而已。
程剛:沒有一夜成名的事,事實上,成名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程剛是一名初中物理老師,畢業于師范學校物理專業,中考物理成績滿分。
小時候,只要看到講臺上的老師,程剛就覺得講臺在閃閃發光,夢想著當一名老師。高考時,他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選擇了師范院校,畢業后如愿考上了新東方。
授課時長超4000小時,教過學生超1萬名,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新東方在線初中物理項目負責人……從教五年,程剛用行動詮釋著他的專注與技能,獲得過不少榮譽,而這些成績的背后,是他日夜操勞的堅持。
程剛老師照片
為了適應中考改革,幫助考生歸納總結不同考試大綱中相同的考點,程剛在過去5年里,摸索了全國不同城市、不同地區的真題和模擬題。
程剛不喜歡用死板的公式、枯燥的原理給學生講授物理,他希望物理這門源于生活的學科也能回歸生活,通過講解知識的邏輯關系,讓孩子知道“為什么學、怎么學、怎么用”。
“為什么坐地鐵不能靠近黃線?”“為什么兩張本來垂直的白紙在中間用力吹氣,就會靠得更近?”程剛從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出發,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通過實驗了解現象的本質,感受物理的樂趣,并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他說。
調整心態——改變行為——不斷學習——提高成績。程剛的“粉絲”們也用優異的成績給了他一份滿意的答卷。從24分到滿分,從常年的亞軍到年級第一……程剛把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孩子們,也讓一些“受傷”的孩子重新愛上了物理。
程剛利用自己的“粉絲效應”,今年第二次參加百日行動黨,創造了8000人參與、6.4萬人簽到的紀錄。相比去年,指數級增長的數據讓他欣喜不已。他將每日出題與百日行動黨簽到活動結合起來,將春季課程涉及的考點分為每天不同的題型,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
程剛一生喜歡收藏鞋子,家中一面墻上的鞋柜已經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會用自己攢錢買鞋的經歷告訴學生們,想要得到“獎勵”,一定會經歷一段煎熬的過程。
“我不認為學習是一個快樂的過程。肯定會有壓力,但我們可以盡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過程的快樂,以引導和激勵他們,”他說。“只有當學生取得了成績時,我們才能要求他們的父母給予一定的激勵。不一定是買鞋。可以是全家一起去操場,或者給零花錢。它們本質上是一樣的。”
世上沒有一夜成名,都是需要百倍磨練,這就是程剛。
王慶南:《竹林深處的月》、《十種錦》——中國風教師的成長之路
“我叫王慶南,畢業于四川大學中文系,高考語文成績133分,曾參與新東方集團中文教材研發,現任新東方在線高中語文教師……”
“簡潔、高效”是我們對王慶楠的第一印象,也是她對自己班級的定位。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信息唾手可得,我希望給學生提供簡潔、有效、有趣的課堂,這是我的追求。”
為了達到簡潔的效果,王慶楠在課件中沒有插入過多的圖片,而是通過對課件色彩的升級,盡力為學生營造出一種古典的漢語風格。從小說部分使用的“竹月深”藍色新東方初中物理老師,到實用課文使用的“十種錦”粉色,都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一堂用心設計的課。
王慶南課堂截圖
至于效率,王慶南希望學生們在她的課堂上學到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發展內化能力并改變思維方式。“你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看考試。你必須學會??像出題人一樣思考。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真正取得高分。”
說起百日行動小組,王慶楠主要負責在“高一語數英理化核心知識打卡”圈講解高頻文言文詞匯。“質量重于數量”是她堅持的原則。她希望通過打卡,讓學生們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真正領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細水長流,匯成江海”的道理。
其實,在“百日行動團”成立之前,王慶楠和高中組的其他幾位老師,順應00后的社交習慣,就已經在嗶哩嗶哩開通了賬號,或開通直播或開通主題視頻,定期發布學習心得、課堂知識補講的視頻,在視頻的制作和形式上增加趣味性,在內容上盡可能多地輸出干貨。這是整個高中組堅守的運營理念。
王慶楠告訴我們,學習不是一個一次性的過程,而是一個量變引發質變的過程。正如她最喜歡的法國作家加繆所說:“對未來真正的慷慨,是把一切都奉獻給現在。”你現在所有的努力都是一種沉淀,它們會默默地為你成為更好的人鋪就道路。
做好每一件事,不斷磨練自己的教學技能,這就是王慶南。
王沖:給“軟件工程師”上數學課
從“應用數學”專業畢業、做過三年“軟件工程師”、從“線下”到“線上”當過考研數學講師,王沖身上有太多的“標簽”。
王沖老師像
事實上,從“線下”到“線上”,對于王沖來說,并不是那么順利。
“我們需要在教學方式上更加靈活,一定要設計一些能夠激發學生靈感的點。從課程節奏到互動,都要比線下課程打磨得更細。”相比線下課程,線上課程的“離開成本”很低,學生只需點擊右上角的“X”就可以輕松離開。如何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如何讓課程更加立體,成為了王沖最頭疼的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王沖從不會“演”到愛“演”,最后華麗轉型“線上”講師。他開始學會在課堂上進行“非實體”互動,花上幾個小時精心設計每一個“負擔”,努力把枯燥的數學知識點、原理講得有趣起來。
有著7年教學經驗、教過數萬考研學生的王沖告訴我們,與其說自己是考研講師,不如說他是無數考研學子的“陪考生”。
“考研的過程是枯燥、枯燥、乏味的,如果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是逐步提升,其實很多人很難堅持下去,這就是所謂的‘獲得感’。”王沖在電話那頭告訴我們,“我想讓學生知道,在我的課上,他們每天都有收獲,離成功無限接近,而我是他們成功的‘陪伴者’和‘見證者’。”
王沖還將自己“陪練”的角色運用到今年的百日行動群中,在“考研數學百日攻堅戰”這個圈子里,他希望用100天100道題的形式,讓同學們除了自己的學習計劃外,還能用上這些高數經典題型和算式貝語網校,幫助同學們鞏固提高。
采訪最后,我們問到王沖未來的打算,他說:“我還是把自己當成老師,希望可以教得更好,讓更多的學生聽了我的課后考上自己理想的學校新東方初中物理老師,這是我最看重的。”
這就是王沖,無數學子考研路上的“同伴”。
“放棄很容易,但堅持很酷!”——這是東野圭吾的一句話,也是新東方在線的老師們最喜歡對學生說的話。知識和教學經驗一天天積累……他們也在用自己的故事驗證著堅持帶來的“一萬小時定律”。
百日行動團,十萬人的馬拉松之旅,程剛、王慶南、王沖……都是這一奇跡之旅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滴水穿石、積沙成塔,這些你們所看到的,無非是日復一日的堅持,順其自然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