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中物理學史歸納總結如下:
1.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
2. 湯姆生研究陰極射線。
3. 盧瑟福在α粒子散射實驗基礎上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4. 約里奧-居里夫婦首先發現放射性元素鐳和錒。
5. 玻爾氫原子光譜和波爾理論。
6. 查德韋克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微觀本質。
7. 麥克斯韋爾預言電磁波的存在并首先提出光是電磁波的一種。
8. 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說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問題。
9. 湯森得首先發現電子。
此外,還有庫侖定律、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等物理學史也是高考的重點內容。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如果需要更多詳細信息,建議查看相關教輔材料。
1. 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內容是物體具有慣性,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2. 牛頓第二定律:加速度與力成正比,加加速度與質量成反比。
3. 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例題:
一質量為m的物體在與水平方向成θ角的拉力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求物體所受的摩擦力大小。
解析:
首先分析物體受力情況,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F、摩擦力f和地面的支持力N。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可得,拉力F和摩擦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以摩擦力大小等于F。
其次分析運動情況,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說明物體受到的合力為零,摩擦力等于合力。
最后根據受力分析可得摩擦力大小為f = F。
總結:本題主要考查了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通過物體受力情況與運動情況的分析,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
希望以上例題可以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