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高考物理包括以下內容:
力學部分:
1. 質點和剛體。
2. 運動學。
3. 動力學。
4. 振動和波。
電學部分:
1. 庫侖定律和電場強度的定義。
2. 電勢能和電勢的定義。
3. 導體靜電平衡的條件。
4. 電路的分析和計算。
5. 電磁感應現象。
6. 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
熱學部分:
1. 分子動理論。
2. 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
光學和近代物理部分:
1. 光的折射和衍射現象。
2. 光的波粒二象性。
3. 原子結構(氫原子)。
4. 黑體輻射和普朗克能量子假說。
5. 光電效應現象。
以上是1990年高考物理的大致內容,具體考試內容可能會根據當年的考綱和試卷進行調整。
題目:一個物體在空氣中自由下落,已知它受到的空氣阻力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求物體下落過程中速度v和加速度a的變化關系。
解答:物體下落過程中受到重力和空氣阻力,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
mg-kv=ma
其中,m為物體質量,k為空氣阻力系數,v為物體速度。
當v=0時,物體靜止在地面上,此時重力等于物體的重力加速度g,即mg=ma。
當v增大時,空氣阻力也增大,但空氣阻力的增加量小于重力的增加量,因此加速度減小而速度繼續增大。
當空氣阻力等于重力時,物體做勻速運動,此時速度最大。
綜上所述,物體下落過程中速度v和加速度a的關系為v=g(1-k/m) - ka。其中,v為物體速度,g為重力加速度,k為空氣阻力系數,m為物體質量。加速度a隨著速度v的增大而減小。
這個例題涉及到自由落體運動的基本概念和受力分析,適合高中物理的教學要求。同時,題目中過濾掉了與重力加速度、空氣阻力系數等物理量相關的具體數值信息,使得題目更加抽象化和一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