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的多選題有:
1. 選修3-5部分:
1. 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盧瑟福在$\alpha$粒子散射實驗基礎上提出。
2. 天然放射現象的發現,說明原子核內部有復雜結構。
3. 光電效應現象由德國物理學家赫茲于1887年發現,而正確的解釋為愛因斯坦所提出。
4. 各種金屬都有一個極限波長,入射光的頻率必須大于這個波長才能產生光電效應。
5. 發生光電效應時,入射光的強度影響的是單位時間內逸出的光電子數目。
6. 氫原子的電子由離原子核較遠的軌道躍遷到離核較近的軌道上,電子的動能變小,原子總能量變小。
7. 核力是強相互作用的一種表現,在原子核內核力比庫侖力大得多。
8. 兩個輕核結合成質量較大的核,這樣的核反應叫做聚變反應。
2. 選修3-3部分:
1. 晶體和非晶體的根本區別在于其內部排列是否具有周期性。
2. 分子的內聚力是導致物質聚集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
3. 液晶是一類物質,兼具晶體和液體的性質。
4. 液晶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導致它具有光學各向異性。
5. 飽和汽壓隨溫度升高而增大。
6. 在一定條件下,氣體分子可以無限接近于容器壁運動。
7. 分子勢能隨著分子間距離的變化情況取決于分子間作用力。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建議查閱近年來的高考物理真題以了解更多信息。
題目:下列關于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兩個物體相互接觸就一定有相互作用力產生
B. 兩個物體不接觸就一定沒有相互作用力產生
C. 兩個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D. 兩個物體相互作用時,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這個多選題列出了力的幾個關鍵概念,并給出了一個具體的選項。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列出了其中一個選項(C),并解釋了為什么它是正確的。這個選項說明了相互作用力的一個關鍵性質: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希望這個例子能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