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題模型包括以下幾種:
1. 勻變速直線運動模型
2. 豎直平面上的圓周運動模型
3. 平均力模型
4. 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模型
5. 傳送帶問題模型
6. 動量守恒模型
7. 單擺模型
8. 碰撞模型
9. 功和能的關系模型
10. 反沖模型
這些模型是高考物理中常見的題型,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和練習。
題目:一個質量為5kg的物體,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一個大小為20N的水平外力作用,從靜止開始運動,物體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2,求物體在3s內的位移和3s末的速度。
分析:本題涉及到牛頓第二定律、運動學公式和動能定理等多個物理知識,需要綜合運用。
解題:
(1)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物體受到的合外力為:
F - μmg = ma
其中,F為水平外力,μ為動摩擦因數,m為物體質量,a為物體加速度。
(2)根據運動學公式,物體在3s內的位移為:
x = v0t + 1/2at2
其中,v0為初速度,t為時間。
(3)根據動能定理,外力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改變量,即:
Fx - μmgx = 1/2mv2 - 0
其中,Fx為外力在位移上的總功,μmgx為摩擦力在位移上的總功。
解得:物體在3s內的位移為27m,3s末的速度為15m/s。
總結:本題涉及到多個物理知識,需要綜合運用。解題時需要仔細分析題意,列出各個物理量的關系式,并選擇合適的公式進行計算。
希望這個例子能夠幫助你理解高考物理題的一般形式和解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