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壓軸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 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對知識點進行串聯和整合。
2. 著重講解物理模型,包括滑塊類模型、連接體模型、子彈類模型、彈簧類模型、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磁場中運動的模型等。
3.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數學運算能力等。
4. 引導學生掌握解題的策略,如尋找切入點、挖掘隱含條件、排除干擾項等。
5. 訓練學生的解題步驟要規范,審題要仔細,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失分。
6. 適當講解一些壓軸題的解題技巧,如采用數形結合法、等效法、排除法等。
7. 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行強化訓練,提高學生對難點問題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8. 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優勢,樹立解決問題的信心,積極面對挑戰。
總之,高考物理壓軸教學需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幫助學生全面提升物理學科素養。
題目:一質量為 m 的小球,在距地面高為 h 的位置以初速度 v0 拋出,不計空氣阻力,小球落地時的速度大小為 v。求:
(1)小球在空中運動過程中所受空氣阻力的大小;
(2)小球落地時的動能;
(3)小球落地時與拋出點間的水平距離。
教學分析:
本題是一道典型的物理壓軸題,主要考查了動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識,同時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1. 題目解讀
(1)已知小球的質量、初速度、高度和末速度,需要求出小球在空中運動過程中所受空氣阻力的大小、小球落地時的動能和水平距離。
(2)根據題目要求,需要列出動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方程,并求解未知量。
2. 解題思路
(1)空氣阻力對小球做負功,根據動能定理可求得空氣阻力的大小。
(2)小球落地時的動能等于初動能和空氣阻力做的功之和。
(3)小球落地時的速度與水平方向夾角為θ,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可求得水平距離。
3. 解題過程
解:(1)根據動能定理得:$- mgh - F \cdot \Delta h = \frac{1}{2}mv^{2} - \frac{1}{2}mv_{0}^{2}$,解得空氣阻力的大小為:$F = \frac{1}{2}mg + \frac{v_{0}^{2}}{2h}$。
(2)小球落地時的動能等于初動能和空氣阻力做的功之和,即:$E_{k} = \frac{1}{2}mv^{2} = \frac{1}{2}mv_{0}^{2} + \frac{v_{0}^{2}}{2h} \cdot h$。
(3)小球落地時的速度與水平方向夾角為θ,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得:$\frac{1}{2}mv^{2} = mgsin\theta + \frac{v_{0}^{2}}{2h}$,解得水平距離為:$s = \frac{v_{0}^{2}}{g\sin\theta}$。
教學總結:
本題是一道典型的物理壓軸題,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本題的講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動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識,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