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物理科目涵蓋了以下內容:
1. 必修模塊:物理1(力學)、物理2(電磁學)。
2. 選修模塊:3-1(電學)、3-2(光學)、3-4(波動學)、3-5(量子力學)。
具體包括:庫侖定律、電場強度、電勢能、電勢、電容器、電路分析、歐姆定律、電阻定律、串并聯電路、焦耳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感生電動勢、動生電動勢等。
此外,選修模塊中的具體內容也可能根據不同的版本教材有所變化,所以具體的考試內容還需要參考福建高考的官方文件。
題目: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恒力F作用下,從斜面底端沿光滑斜面向上運動,到達斜面上的某點A時,其速度為v,此時撤去力F,物體繼續上升到斜面頂端B時恰好速度為零,已知斜面與物體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求:
1. 撤去力F時物體的速度大?。?span style="display:none">BWC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2. 物體從A運動到B所用的時間。
解析:
1. 撤去力F時物體的速度大小:
物體在恒力F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向上運動,到達A點時速度為v,此時撤去力F,物體受到的摩擦力變為滑動摩擦力。根據動能定理,有:
(F-μmg)L = 0.5mv2 - 0
其中L為物體從斜面底端到A點的距離。解得:
v = √(2(F-μmg)L)
2. 物體從A運動到B所用的時間:
物體從A點開始減速運動,到達B點時速度為零。根據運動學公式,有:
v2 = 2a(AB)L
其中a(AB)為AB段的加速度。由于物體在AB段受到的摩擦力不變,所以AB段的加速度為:
a(AB) = μg
聯立以上兩式可得:
L = v2/(2μg)
物體從A運動到B所用的時間為:
t = L/v = v2/(2μg)v = v/μg
答案:(1)√(2(F-μmg)L);(2)v/μg。
這個例題考察了學生對動能定理、運動學公式的掌握和應用,同時也涉及到摩擦力的性質和物體的受力分析。解題的關鍵在于正確理解題意,找到合適的物理模型,運用相關的公式進行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