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動量題有:
1. 子彈水平射入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塊,木塊對子彈的阻力恒為F,現將一輕質彈簧一端固定在子彈底部的A點,把木塊放在子彈的右側,子彈射入木塊后壓縮彈簧,彈簧把木塊推開,使木塊和子彈分開。
2. 子彈射入固定在地面上的木塊過程中,子彈與木塊相互作用時間極短,子彈對木塊的作用力是恒力。
3. 子彈射入彈簧發生形變的過程,系統動量守恒。
4. 子彈射入彈簧發生形變的過程,系統機械能不守恒。
以上是高考物理動量題的一些例子,這些題目主要考察學生對動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應用。在解答這類題目時,需要特別注意題目的細節和條件,因為這些細節和條件往往決定了題目是否滿足動量守恒的條件。
題目:
一個質量為$m$的小球從高度為$H$的平臺上以速度$v_{0}$水平拋出,與地面發生多次碰撞,每次碰撞后小球都靜止在地面上。忽略空氣阻力對小球的影響,求小球第一次碰撞時地面的沖擊時間。
解析:
首先,我們需要考慮小球在空中的運動和落地時的速度。根據平拋運動規律,小球在空中運動的時間為:
$t_{1} = \frac{H}{v_{0}}$
小球落地時的速度為:
$v_{t} = \sqrt{v_{0}^{2} + 2gH}$
$m \cdot v_{t} = (m + M) \cdot v_{1}$
其中$M$為地面質量,$v_{1}$為碰撞后地面的速度。由于碰撞前后速度交換,因此有:
$v_{1} = - v_{t}$
將以上方程代入能量守恒定律中,可得:
$\frac{1}{2}m \cdot v_{t}^{2} = \frac{1}{2}(m + M) \cdot v_{1}^{2}$
解得:
$v_{1} = \sqrt{\frac{m}{M + m}} \cdot v_{t}$
最后,我們需要考慮沖擊時間。沖擊時間定義為小球在地面上滑行的距離除以地面的速度。根據運動學規律,小球在地面上滑行的距離為:
$s = \sqrt{H^{2} + (v_{t} \cdot t)^{2}}$
其中$t$為沖擊時間。將以上方程代入地面的速度方程中,可得:
$t = \frac{s}{v_{1}} = \frac{\sqrt{H^{2} + (v_{t}^{2} \cdot t_{1})}}{v_{t}}$
將已知量代入上式中,可得第一次碰撞時地面的沖擊時間為:
$t = \frac{\sqrt{H^{2} + (v_{0}^{2} \cdot t_{1})}}{v_{0}}$
答案為:第一次碰撞時地面的沖擊時間為$\sqrt{H^{2} + (v_{0}^{2} \cdot t_{1})}$秒。
請注意,以上題目僅為一個示例,實際高考物理動量題可能更加復雜和多變。如果您需要更多信息或有其他問題需要解答,請隨時向我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