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 牛頓第一定律(慣性思想)
2. 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思想)
3. 能量轉(zhuǎn)化與守恒(能量觀點)
4. 物理模型法(包括運動學(xué)、動力學(xué)模型,功能模型等)
5. 物理過程分析法(突出物理動態(tài)分析、動態(tài)分析的思路)
6. 物理理想化方法(包括對象理想化、過程理想化、物理模型理想化)
7. 控制變量法(實驗中的多因素問題往往采用此方法研究)
8. 等效替換法(突出物理量間確定關(guān)系時的相似性)
9. 觀察與實驗法(通過觀察與實驗,提出概念和規(guī)律)
這些思想在高考物理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它們貫穿于高考物理試題的命制過程中。
題目:一個質(zhì)量為m的物體放在水平地面上,它與地面間的摩擦因數(shù)為μ?,F(xiàn)在用一個大小為F的水平恒力作用在物體上,使物體移動了距離s。試求這個力F所做的功。
解析:
在這個問題中,我們需要用到物理思想——隔離法。首先,我們需要將物體從整體的角度進(jìn)行隔離分析,然后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
首先,我們假設(shè)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只受到兩個力的作用:重力mg和地面的支持力N。這兩個力的合力為零,因此物體在豎直方向上保持靜止。
接下來,我們考慮物體在水平方向上的運動情況。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為μmg,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而物體受到的恒力F的作用,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同。因此,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合力為F-μmg。
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為(F-μmg)/m。根據(jù)運動學(xué)公式,物體在水平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為s時,所需時間為t=s/v(v為物體的最大速度),其中v=sqrt(2a(s))。
最后,我們根據(jù)功的計算公式W=Fs,可以求出力F所做的功。由于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只受到恒力F的作用,因此力F所做的功即為物體在水平方向上移動的距離s與力F的乘積。
答案:力F所做的功為W=(F-μmg)s。
總結(jié):通過隔離法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物理過程和計算方法,從而更好地解決物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