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解題思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靈活使用基礎知識:對高中物理的基礎概念、定理、定律和公式等的理解要達到一定的深度,能在解題中熟練地運用。
2. 培養分析問題能力:解題時不僅要達到步驟的完備,同時要明確每一步的依據,提高思維的層次,要特別注意培養自己思維的條理性。
3. 善于將知識進行類比:通過類比,有助于我們掌握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將一些表面上毫無聯系的知識溝通,突破解題時的思維障礙。
4. 選擇解題突破口:選擇解題突破口是建立在對物理概念和規律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的。
5. 善于聯想和類比:聯想和類比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通過聯想和類比,可以開闊思路,提高靈活應變能力。
6. 排除干擾因素:物理習題中的已知條件和結論可能有干擾因素存在,需要仔細分析,排除這些干擾因素,才能找到正確的解題方法。
7. 建立數學思維模型:在解決物理問題時,需要運用數學工具建立物理模型,并進行定量計算。因此,建立數學思維模型也是解題的關鍵。
請注意,這只是一些基本的解題思維,具體應用時還需要根據具體的題目和問題進行調整和深化。
題目:一個質量為5kg的物體,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一個與水平方向成37度角斜向上的拉力作用,拉力大小為20N,物體與地面間的滑動摩擦因數為0.2,求物體在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運動的加速度大小。
解題思路:
1. 確定研究對象:本題以物體為研究對象。
2. 建立物理模型:根據題意,可以將物體受力情況簡化為受重力、支持力和拉力三個力。同時,由于物體在水平面上運動,因此可以忽略摩擦力在豎直方向的分力。
3. 受力分析: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得到重力、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4. 求解運動學公式: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可以求得物體的加速度大小。
解:
$F_{合} = F_{拉} - F_{摩} = F_{拉} - μ(mg - F_{分}) = 20 - 0.2 \times (5 \times 10 - F_{分}) = 20 - 10 = 10N$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物體受到的合力等于物體的加速度,因此有:
$F_{合} = ma$
將上述關系代入,得到:
$a = \frac{F_{合}}{m} = \frac{10}{5} = 2m/s^{2}$
所以,物體在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2m/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