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力學與電學)2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學教材分析今天我打算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對人教版物理教材力學部分的看法。第一是困惑。雖然實驗教材較好地體現了課程目標和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課程理念,但是教材在實驗過程中還是讓我感到困惑。1.在每節教材內容的安排上,注重了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卻忽視了學生的感受和接受度。有的課知識內容太多,還安排了1到2個探索性實驗,這樣學生要充分體驗探索過程,熟悉所有內容,因此經常時間不夠,有的課分成兩節課貝語網校,根本學不完。 (例如液體壓力包含液體壓力特性、液體壓力大小、連通器三方面的內容。功包含功的定義和功的計算原理。)2.學生使用的練習冊中有些題目沒有配套,有些題目還沒有教過,已經出現了,大家通過講解進入名校應該有些體會。3.配套實驗設備不到位,很多學校的實驗室名存實亡,幾乎沒有設備,或者是義務教育時期的。4.“動手動腦學物理”缺乏可行性:不排除“動手動腦學物理”的大部分內容是可行的,但編者似乎是站在城市的角度看問題,對農村社會現實缺乏了解。例如,教材中提到的“指針式溫度計”、“助聽器”、“家里的樂器”,在農村家庭和農村市場恐怕都很難買到。我覺得這對農村學生不公平。
5.部分章節篇幅不適宜:有的章節過長,有的章節過短,不利于教師對教學進度的把握。例如,八年級第一章第三節《聲音的特性》共占6頁,而第五節《聲音的運用》卻只占2頁,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把握?例如,《蒸發》、《沸騰》、《液化》在舊教材中原本有3節,在新教材中卻只占1節,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在時間和心理上恐怕都難以接受。6.教材中的物理內容涉及數學運算,與數學運算的教學不同步,給學生造成學習障礙。例如二年級物理的聲速距離計算題,比如利用反彈測量距離,學生還沒有學過距離計算公式,就要求學生進行速度計算,這對教學是極為不利的,因為物理操作都是建立在公式的使用和理解應用公式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的。沒有公式,就要求學生進行盲目的計算,有的學生就把速度定為x,這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是一個不好的示范,使學生把物理和數學混為一談,對物理課程的認知就會出現偏差。順便提一下,在下面的電學中:八年級第二學期,沒有規定串聯和并聯后電阻的大小。八年級第二學期,沒有規定電功的計算。3我在教學時沒有指出,但是我在P45講電功率的時候,P=W/t和P=UI可以推導出W=UIt。比如科學計數法、正比例、反比例等,這些都不是數學里學的,而是在物理課上出現的。
7、教材只突出“探究式”學習方法的轉變,在九年級力學部分安排了15項探究活動。“探究式”學習或教學是一種應該與其他學習或教學方法并存的方法,也是新課程改變學習方法的新理念,這一新理念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和接受。但是,如此多的探究活動,首先使得教師課前準備教學工具耗時費力,如果每節課都需要充分準備并順利開展,在時間上會很困難;其次,按照新課標,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課堂探究活動占用了較多的課時,自然導致課堂教學活動時間不足,很難完成一節課的預定教學任務。搞好探究式教學,教師普遍感到課時緊張。教師為了完成一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在實際教學中不得不回到以教師為主體的“新瓶裝舊酒”的教學中,這使新教材失去了原有的意義。2.教材各章分析九年級物理力學部分共五章27節,包括:第11章:多彩的物質世界第12章:運動與力第13章:力與機械第14章:壓強與浮力第15章:功與機械能一、第11章:多彩的物質世界本章共五節,包括宇宙與微觀世界、質量、密度、物質密度的測量、密度與社會生活(一)全章概述“物質”作為三大一級主題之一出現,其中質量和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識點,教材從認識浩瀚的宇宙開始,逐步帶領學生走進多彩的物質世界。
通過講解如何運用質量與平衡,以及密度概念的引入和測量,可以讓學生對物質及其性質有進一步量化的認識。 (二)教學建議 1.宇宙與微觀世界 浩瀚的宇宙無邊無際,學生很難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相對清晰的形象來感受它到底有多大。教材通過兩幅模擬圖幫助學生理解宇宙的組成。在教學中,一方面要讓學生意識到宇宙的浩瀚;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意識到人類對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的探索經歷之漫長。建議結合本章中的一些參考資料給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內容,也可以讓學生以資料調查研究的形式完成。目的是讓學生意識到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人類的探索也越來越深入。 2.教學時,可以舉出幾個學生熟悉的物體,指出它們都是由物質構成的。學生往往容易將“物質”與“物體”混淆,教學中要講清楚。物體是指具有一定形狀、占有一定空間、具有體積和質量的物理對象。這里所說的物質,是指構成物體的材料。例如,木桌椅是由木頭制成的;鋁鍋、鋁勺是由鋁制成的;鐵錘、鐵釘是由鐵制成的。利用學生已有的“物有其多,物有其少”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理解大木桌比小木椅含有更多的木頭;鋁鍋比鋁勺含有更多的鋁;鐵錘比鐵釘含有更多的鐵。有了上節提到的“物質由分子組成”和“分子由原子組成”的知識基礎,讓學生從“物質的量”這個概念出發,把“物體所含物質的量”稱為質量,在教學中會更加順暢自然。
質量的概念在初中很簡單,只是說質量表示物體所含物質的量,必須明確這不是質量的定義,教學中不必過分強調。教材要求學生以“想、做”的形式學會天平的使用方法,我們的目標只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天平作為基本測量技能訓練的測量儀器,不能只靠看書、老師講解就能完成,而必須邊思考邊實際操作,嚴格按照儀器說明書中的操作要求進行。3、密度重點:讓學生體驗“物質如何鑒別”這一問題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建立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定義、公式、單位。難點:探究“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性質。“密度”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學生自己很難建立起來。整個課時可以以“識別物質”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七個環節,實現真探究,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力學初中物理知識,從實驗結論中提煉出新的物理量——密度。1、引入設計思路:引入生活中最熟悉的飲料,引起學生興趣,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同時引發學生辯論,“寶貝”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引發學生思考!)2、提問設計思路:用錘子、釘子等實物告訴學生質量識別并不一定不靠譜,物體的質量與其體積有關,引導學生探究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3、思考與解決問題(設計思路:學生是實驗探索的主人,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同時完成學生實驗測量工具的回憶與指導)4、學生實驗設計思路:盡量將實驗時間控制在8分鐘以內,對于學生來說,時間比較緊張,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實驗,要求學生熟悉天平、量筒的操作,同時要求小組成員的配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5、分析數據,建立密度概念(橫縱聯系對比) 我認為: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數據的分析應該是未知的,當人們面對枯燥的數據時,一開始可能會手足無措,甚至不知所措。讓學生獨立面對這些數據,自己嘗試探索數據中的規律,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建立概念的過程,還可以幫助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的艱辛和科學探究的艱難。 4、物質密度的測量及密度與社會生活 教材選取鹽水和形狀不規則的塑料塊作為研究對象,在具體教學中,也可以選取其他類型的液體和固體作為研究對象,測量它們的密度。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數據記錄表,記錄測量鹽水和塑料塊(或其他樣品)密度時所用到的數據和得到的結果。注意不要強求一致,關鍵是要讓學生明白需要記錄什么數據。讓學生在自己的表格中填寫所測的相關數據,并根據測得的數據進行數據處理。通過物理公式計算,間接得出被測物質的密度值。在此提醒大家,測液體密度時,應先稱量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倒出適量,再測體積和質量。測固體密度時,應先測質量,再測體積。介紹密度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通過思考和做事講解風的形成,引出物體熱脹冷縮的現象,講解溫度變化引起物體體積變化,從而改變物體的密度。第十二章《運動與力》教材解析(一)全章概述本章共六節,運動、力、運動與力的關系三部分。
這些內容非常貼近學生生活,但又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充滿矛盾。尤其是力與運動的關系,是力學和物理學基礎中要解決的中心課題,對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形成科學批判能力都十分重要。本篇有以下特點:1.探究話題開放,交流空間廣闊。例如在“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探究中,按照認識歷史—提出問題—設計實驗—科學探究—得出結論—引發猜想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質疑、感知、體驗、操作、觀察等方式,將科學知識與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構建對慣性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提高探究能力。“科學探究”作為學習目標,就是這樣發揮作用的。教材除了這類嚴謹的探究題外,還安排了大量沒有明確答案的開放性探究題,為學生課外學習和同學交流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6 2.重視學生體驗,貼近學生生活。我們在一切物理知識和物理方法的呈現上力求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為學生提供現實、有趣、前沿、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材料,用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引入學習專題,從學生熟悉的例子和經驗入手,給學生準備足夠的感官材料,讓學生在體驗中理解,在理解中掌握,在掌握中運用。
例如,從運動的描述入手,為學生提供不同距離、不同速度的運動物體及與此相關的問題;參照物的引入,從學生坐汽車時所造成的假象入手,讓學生體驗到選取不同的參照物,對同一物體的描述可能會有所不同;等等,拉近了物理與學生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在構建物理概念的同時,體會到物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3.形式活潑生動,信息傳遞流暢教材引入了大量學生喜見的真實圖片、數據和一些動畫片形象,提供了很多物理含義豐富的問題??,如浩瀚的宇宙、雄偉的喜馬拉雅山、寧靜的田野、飛馳的火車、生動的現代體育競賽等等,都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受。教材提供的這些第一手資料,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直接獲得各種生動具體的信息,使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暢通,對提高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大有裨益。4.發展空間廣闊,富有時代精神為學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時間和空間。教材在提供學習材料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活動經驗,提供了大量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機會。例如“思考與討論”、“動手動腦學物理”、“科學世界”等欄目的設置,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體驗和理解科學方法的同時,逐漸樹立科學價值觀。本章末尾的小欄目“我想知道”以提問的形式出現,非常有利于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為學生進一步了解廣闊多彩的物理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能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非常具有發展性。
教材中還滲透著現代科技的新成果,體現STS的思想,如宇航員太空行走、飛機空中加油、高速攝影、安全氣囊等等,充滿了時代精神。 (二)教學建議 1.關于運動的描述 學生理解什么是機械運動是沒有問題的,至于機械運動的相對性,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就可以了。 例題討論:他在動嗎?老師帶學生春游,車上,一學生從座位上下來走來走去。老師說:不要動,否則會摔倒。學生坐著沒動。他真的沒動嗎?如果他不動,他怎么從學校到達目的地呢? 2.關于運動速度3關于時間和長度的測量知道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如果從距離、時間、速度三個物理量中的兩個算出第三個物理量就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不要讓學生浪費時間在諸如追逐、相遇、過橋鉆洞、把距離和時間等分等的題目上,也不要把速度問題和其他問題混在一起做復雜的計算。很多老師直接根據小學學過的知識給學生講公式。我覺得可以通過百米賽跑(裁判和觀眾用什么來判斷運動員的速度)來引入力學初中物理知識,生動直觀地反映出哪些因素和運動速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