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一定律,又稱慣性定律,是物理學中的基本定律之一。這個定律表述為:如果一個物體不受外力作用,那么它將保持靜止狀態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定律的成立條件:
1. 物體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為零)。
2. 整個物體或部分物體的質量分布不隨時間發生變化。
3. 物體的運動狀態開始改變,即開始運動或運動速度發生變化。
此外,牛頓第一定律給出了力的概念,即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這個加速度的大小與作用力成正比,與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同時,牛頓第一定律也指出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牛頓第一定律并不是由牛頓獨立提出的,它是最早由古希臘的哲學家伽利略提出的。后來在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伽利略的學生牛頓又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加以發展。
牛頓第一定律,又稱慣性定律,其內容為:任何物體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直到受到其它物體的作用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例題:
A. 物體立刻停止運動
B. 物體仍做勻速直線運動
C. 物體立刻改變運動狀態,做曲線運動
D. 物體由于慣性而繼續做勻速直線運動
解析: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由于沒有摩擦力,所以物體的運動狀態不會改變,繼續做勻速直線運動。當突然撤去拉力后,物體失去了動力,但由于慣性,物體還會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繼續做勻速直線運動。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