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三定律包括以下三個定律:
1. 第一定律,也就是慣性定律。這條定律表述為:每個物體都保持其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這意味著一個物體能夠按照它自己的慣性來抵抗任何的改變,包括加速、減速或改變方向。
2. 第二定律。這條定律表述為:物體受到的合外力等于物體質量乘以加速度。這意味著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或者說,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3. 第三定律。這條定律表述為:每一個作用力都有一個等量的反作用力。也就是說,當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力時,另一個物體也會產生與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這三條定律構成了牛頓力學的基礎,是艾薩克·牛頓于1687年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提出的。這三條定律解釋了運動和力的本質和關系,是經典力學的基礎,并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之一。
牛頓第一定律:任何物體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直到受到其它物體的作用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例題:
假設你在一個光滑的水平面上推動一個質量為 m 的物體。一開始,物體是靜止的。當你用一推力 F 推它時,物體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
現在,如果你在物體上加一個向右的拉力 F',那么物體將會做什么運動?
根據牛頓第一定律,物體將會繼續做勻速直線運動,因為所有外力(除了重力和地面的摩擦力)都會被物體內部的抵抗運動力(或稱慣性力)抵消。在這個例子中,物體的運動狀態是由推力 F 決定的,所以它將繼續以相同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即使有額外的力 F' 作用在它上面。
希望這個例子可以幫助你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