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無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下載的全部內容,但可以提供部分教案供您參考:
課題:測量物質的密度
教學目標:
1. 學會使用量筒、天平、砝碼、燒杯、量杯等測量工具測量不規則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2. 會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 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使學生學習科學家處理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測固體的密度及固體的判斷。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具:量筒、天平、砝碼、燒杯、量杯、銅塊(金屬塊)、細線、水。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1. 測固體的密度(例題)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回答有關問題。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回答有關問題。
提問:實驗的原理是什么?實驗中要注意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ρ=m/V(原理) 物體要浸沒在液體中(注意點)
2. 測液體的密度(演示實驗)
教師活動:觀察實驗結果并指導學生進行計算。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結果并計算。
提問:在實驗中如何求出被測物體的質量?如何求出被測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體積?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m=ρV(求質量) V排=V-V′(求排開液體體積)
提問:如果被測液體不溶于待測物體且待測物體能放入量筒中,那么應該怎樣測量?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測量?寫出實驗步驟和表達式。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板書:需要器材:燒杯 天平 量筒 還需要細線。步驟:(1)用天平稱出燒杯的質量m1;(2)將液體倒入燒杯稱出質量m2;(3)將物體放入燒杯中,再將液體倒入量筒中稱出質量m3;(4)求出液體的體積V;(5)計算出液體的密度ρ。表達式:ρ=(m-m)/V。
3. 練習測物質的密度(課堂練習)
4. 總結并布置作業。
三、小結:密度知識的應用。
四、作業:密度練習題。
說明:本節課以實驗探究為主,通過實驗探究測物質的密度,使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探究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時使學生學習科學家處理問題的方法。另外,本節課的引入從學生熟悉的情景出發,從學生熟悉的物質——銅塊入手,自然引入本節課的內容,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進入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同時使學生學習科學家處理問題的方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經歷一次科學家測定物質密度時經歷的探究過程,體驗成功的樂趣。
課題:密度與社會生活聯系初步知識達標測試題及試卷分析一、達標測試題:教材P39—40練習題二、試卷分析說明:本節課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通過學生熟悉的現象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達標測試題及試卷分析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 掌握過濾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學會過濾裝置的組裝和操作
3. 培養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教學內容:
實驗8-1 過濾
教學重點:
過濾裝置的組裝和操作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過濾原理和使用注意事項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講解演示
實驗器材:
燒杯、漏斗、濾紙、玻璃棒、鐵架臺、橡膠塞、粗鹽、水等
實驗步驟:
1. 組裝過濾裝置:將濾紙折疊成合適的形狀,放在漏斗中,用玻璃棒固定濾紙邊緣,蓋上橡膠塞,制作好過濾器。
2. 加入粗鹽和水:將粗鹽加入過濾器中,加入適量的水。
3. 過濾:將液體沿著玻璃棒流入另一容器中,過濾液通過濾紙,雜質留在過濾器中。
4. 洗滌沉淀物:將留在過濾器中的雜質用清水沖洗干凈。
5. 取出沉淀物:洗滌完成后,取出過濾后的沉淀物,觀察其形態。
6. 實驗記錄: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分析過濾效果。
教學示例:
1. 將濾紙折疊成合適的形狀,放在漏斗中。選擇合適的漏斗和濾紙,確保濾紙能夠緊密貼合漏斗內壁,不留氣泡。
2. 用玻璃棒將濾紙邊緣固定好,確保不會移動。
3. 將制作好的過濾器放在鐵架臺上,確保穩定。
4. 向過濾器中加入粗鹽和適量清水,注意控制鹽和水的比例,確保能夠形成沉淀物。
5. 慢慢地將渾濁的水通過玻璃棒流入過濾器中,觀察液體通過濾紙的過程,注意不要讓液體濺出。
6. 等待一段時間后,用清水沖洗過濾器中的沉淀物,直到沒有雜質殘留。
7. 取出沉淀物,觀察其形態,并與清澈的水進行對比。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
注意事項:
1. 實驗過程中要保持安靜,不要隨意移動或觸碰實驗器材。
2. 實驗過程中要嚴格控制鹽和水的比例,確保形成沉淀物。
3. 實驗過程中要保持濾紙的整潔,不要讓氣泡留在濾紙上。
4. 實驗結束后要及時清洗實驗器材,保持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