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物理教案包括以下內容:
第2節 熔化和凝固(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記住熔化和凝固的規律,理解并掌握熔化吸熱、凝固放熱。
2. 能利用這些規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教學重難點:
重點:熔化和凝固的規律及熔化吸熱、凝固放熱。
難點:能利用熔化、凝固的規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用冰塊分別熔化和直接在空氣中加熱,讓學生觀察現象。
二、新課教學:
1. 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別:熔化過程有無確定熔化溫度?
2. 晶體熔化的條件:溫度達到熔點(達到熔點后還要繼續吸熱)
3. 晶體凝固的條件:溫度達到凝固點(達到凝固點后還要繼續放熱)
4. 蠟和食鹽分別處于固態和液態,它們的狀態變化過程是否相同?這種變化過程是吸熱還是放熱?
5. 固態的蠟和食鹽在熔化前后,質量和密度有沒有變化?
三、反饋與練習。
四、小結。
第6節 汽化和液化(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知道蒸發和沸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知道蒸發快慢的因素和影響蒸發的因素。掌握汽化的兩種方式。
2. 知道液化及液化現象,知道影響液化的因素,掌握使氣體液化的方法。
3. 能解釋有關現象,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教學重難點:
重點:蒸發和沸騰的比較,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汽化和液化的方法。
難點:解釋有關現象,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汽化和液化(板書)
1. 汽化:(板書)定義:物質由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汽化。
(1)蒸發:(板書)一切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的,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緩慢的汽化現象叫蒸發。影響因素:表面積、空氣流動、溫度。作用和意義。
(2)沸騰:(板書)在一定溫度下,發生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象叫沸騰。條件:溫度達到沸點繼續吸熱。不同點:(列表比較)蒸發——緩慢的汽化現象;沸騰——劇烈的汽化現象。應用:蒸發吸熱有制冷作用;生活中的應用如濕衣服變干等;生產上的應用如糧食的晾曬等。
2. 液化:(板書)定義: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液化。方法:(1)降低溫度;(2)壓縮體積。液化放熱的應用如“霧”、“露”、“白氣”的形成等。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1)戴眼鏡的人從寒冷的室外進入溫暖的室內,鏡片上會蒙上一層小水珠;(2)夏天,揭開冰棒紙后冰棒冒“白氣”。
二、反饋與練習。(略)
三、小結。(略)
四、作業。
第7節 升華和凝華(二課時)
教學目標:掌握升華和凝華的概念及特點,能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升華和凝華現象。
教學重難點:能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升華和凝華現象。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什么是物態變化?——前面我們學習了三種物態變化:熔化、凝固;液化、汽化;現在我們學習兩種物態變化升華和凝華。(板書)什么是升華?什么是凝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為氣態叫升華;物質從氣態直接變為固態叫凝華。(板書)升華吸熱,凝華放熱。(板書)學生看書、討論、回答下面問題:(投影)(略)舉例:(略)解釋現象:(略)課后作業:(略)
人教版七下物理教案例題:過濾。
【教學目標】
1. 掌握過濾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學會過濾操作的基本技能。
3. 培養學生實驗操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實驗習慣。
【教學重難點】
過濾操作中的實驗環節。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師演示用的過濾器、漏斗、濾紙、燒杯、玻璃棒、純凈水、渾濁物。
學生準備:每人一套過濾器、濾紙、燒杯、純凈水、渾濁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演示實驗:用渾濁的水通過過濾器,將濾紙上的固體殘渣取出,再對濾液進行蒸發,得到蒸餾水。
二、新課教學
1. 講解過濾原理:溶解在水中的固體物質,有的物質是可溶于水的,有的則是不溶于水的,當把不溶于水的固體物質放在水中時,它就會沉淀在水中,形成懸濁液。為了使不溶于水的固體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可以采用過濾的方法。過濾時,固體沉淀在過濾器上,水則通過過濾器,流入下面的燒杯中。
2. 講解實驗裝置:過濾器由漏斗和濾紙組成,漏斗套在玻璃棒上,玻璃棒則插在盛有水的燒杯里。
3. 學生操作實驗:先讓學生把渾濁的水倒入過濾器中,水從下面流出,固體物質則留在過濾器的濾紙上。然后老師指導學生進行過濾操作: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二低(濾紙邊緣低于漏斗邊緣,濾液低于濾紙邊緣)、三靠(盛水的燒杯緊靠玻璃棒,玻璃棒緊靠三層濾紙一側,漏斗下端緊靠燒杯內壁)。并強調這些步驟是過濾操作的關鍵。接著讓學生反復操作幾次,直至學生熟練掌握為止。
4. 實驗完畢后,要求學生清洗并整理好實驗器材。
三、小結
老師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并強調實驗安全及注意事項。
四、布置作業
讓學生回家后自己動手過濾一些固體物質含量較高的泥土水,并分析結果。
【板書設計】
過濾:一貼、二低、三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