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認識鐘表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本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單元的起始課,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鐘面,會看一些鐘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觀察、討論、動手操作等方法,進一步認識時針和分針,初步學會看鐘表,會正確地指認整時、半時,培養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知道時針、分針及它們之間的時間間隔。會看、會寫整時和半時。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及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
3. 情感目標: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初步建立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鐘面,會看、會寫整時和半時。
教學難點:體會時針與分針之間的時間間隔。
二、說教法
教無定法,但要得法。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課我采用直觀教學,通過動手操作、討論、交流、合作學習等方法,以“動手試,小組議,動眼看”為主的方法進行教學。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游戲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交流中學習,使學生掌握“觀察——討論——動手操作”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首先從學生感興趣的鐘面入手,讓學生觀察并提出問題。這樣設計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時開門見山揭示課題,從而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二)探索新知
1. 認識鐘面:首先讓學生看一看自己帶來的鐘表,摸一摸長什么樣子?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同桌的小朋友。然后教師總結板書:鐘面有什么?時針、分針各有幾根?它們有什么不同?這樣設計遵循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2. 認識整時:教師出示幾個接近整時的時刻,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平時是怎么看的?怎樣確定是幾時?引導學生總結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并讓學生看書37頁的試一試。為了檢查學生掌握的情況,我設計了幾個填空題。然后進行書上的試一試。為了使學生充分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我在學生掌握方法的基礎上進行了猜謎語游戲。最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家的鐘表是幾時?這樣設計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也體現了由易到難的教學過程。
3. 認識半時:首先讓學生討論交流怎樣寫整時和半時?然后教師板書示范,并讓學生練習寫一寫。最后讓學生撥一撥自己家的鐘表是幾時半?這樣設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4. 認識快幾時:首先讓學生觀察比較所給時刻和現在時刻有什么不同?時針和分針之間有什么變化?引導學生總結出:快幾時的時候時針要靠近幾時,分針要比12時短一些。并讓學生看書38頁的試一試并做一做。最后進行快幾時的填空練習。這樣設計培養了學生的遷移能力及舉一反三的能力。
5. 鞏固應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練習題。這樣設計既鞏固了新知識,又達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6. 全班匯報:教師把學生帶來的鐘表的時間展示給大家看并讓同學們互相說一說自己家的鐘表是幾時?這樣設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與他人合作學習的意識。
(三)小結評價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可以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在本節課中的收獲?也可以提出自己本節課的意見或建議等。這樣設計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評價能力。同時體現了評價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原則。
五、說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高潮的教學中,有助于突破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本節課我設計的板書是框架式板書,一目了然,既直觀形象又簡明扼要。
《認識鐘表》說課稿
一、說教材
本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教材以一個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內容的主要呈現方式,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讓學生認識時鐘,學會看整時、半時,初步認識鐘面上的幾時幾分。
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鐘面,知道時針、分針及其關系;掌握整時和半時的.基本特征。
2.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學生珍惜時間、遵守時間。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鐘面,知道時針、分針及其關系;掌握整時和半時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整時的讀法及幾時整與大約幾時分的認識。
三、說教法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我主要采用了觀察法、小組合作探究法、演示法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媒體的運用,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四、說學法
通過觀察、操作、討論、歸納、合作交流等方法,指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動手、動口、動腦相結合,以實現教學目標。
五、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首先,我出示一個小鬧鐘,讓學生觀察并思考:這個小鬧鐘和我們以前見過的有什么不同?這個問題可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從而進入課題的學習。
(二)認識鐘面
1. 學生觀察主題圖中的鬧鐘,找出其中的共同點:都有1到12的數字。接著出示一個沒有指針的鐘面模型,讓學生猜測這個鐘面上可能有什么?學生可能會猜測到:有1到12的數字。然后教師指出這個鐘面模型上也有12個數字。接著教師提問:你們知道這些數字分別代表什么嗎?學生可能會猜測到:它們代表時間。教師指出這些數字是時鐘的刻度。最后教師指出這些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
2. 教師演示分針和時針的動畫效果,并介紹它們的作用和關系。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60分鐘,它代表著時間的長短;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也是60分鐘,它表示的是時間的長短的一個單位。兩個針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它們之間的位置來判斷時間。
3. 學生觀察演示和課本插圖,找出時針和分針的擺放位置規律。教師總結規律并提問:如果一個數字代表一個小時,那么兩個指針在一起的時候應該怎么看時間呢?學生根據規律得出答案后,教師再出示一些具體的例子讓學生練習。
(三)認識整時和半時
教師出示一些具體的例子讓學生練習認識整時和半時。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糾正學生的錯誤理解,強調幾時整與大約幾時分的認識。同時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
(四)小結與作業
教師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布置一些練習題和家庭作業,讓學生回家后繼續觀察自己的小鬧鐘,進一步了解時間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