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熔化和凝固的教案設計,供您參考:
教學目標:
1. 知道熔化和凝固現象,知道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別。
2. 通過實驗探究,觀察冰熔化的現象,并記錄實驗數據,分析熔化特點。
3. 經歷對冰、食鹽、海波的熔化實驗探究過程,并分析熔化特點。
4.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分析能力及合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冰熔化的特點。
難點:知道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演示冰塊熔化實驗,學生觀察現象并思考問題。
教師提問:冰塊在什么條件下是固態,什么條件下是液態?冰塊熔化需要多長時間?它的溫度是怎樣變化的?
二、新課教學
(一)冰的熔化實驗探究
1. 學生閱讀教材P52“實驗探究”,明確實驗目的、器材、步驟及注意事項。
2.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并做好實驗記錄。
3. 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4. 教師提問:冰的熔化特點是什么?引導學生總結出冰熔化的特點:冰熔化的條件是達到熔點(冰的熔點為0℃)且不斷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
5. 教師提問:根據冰的熔化特點,你認為晶體和非晶體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總結出晶體有固定的熔點,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不變;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點,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不斷升高。
6. 教師提問:生活中有哪些物質是晶體?引導學生列舉一些晶體物質。
7. 教師總結: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別在于晶體有固定的熔點,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點,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不斷升高。而生活中常見的食鹽、海波等物質也是晶體。
(二)凝固現象的介紹
教師提問:生活中有哪些凝固現象?引導學生列舉一些凝固現象,如水結冰、鋼水凝固成鋼錠等。教師介紹凝固的定義:物質從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稱為凝固。
三、小結
教師總結本節課內容,強調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別以及生活中常見的晶體物質。
四、作業
請同學們舉例說明生活中哪些現象屬于凝固現象,哪些物質是晶體。
題目:在實驗室中,小明需要將一定量的食鹽從溶液中過濾出來。然而,在過濾過程中,他發現了一個問題:在蒸發皿中的濾液在蒸發過程中出現了少量固體食鹽粘附在蒸發皿的邊緣。
問題:
1.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2.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以確保食鹽被完全過濾出來?
分析:
1. 減少蒸發時間:在蒸發過程中,應盡可能快地蒸發濾液,以減少食鹽溶解的時間。
2. 增加蒸發皿的溫度:可以使用電熱板等工具來提高蒸發皿的溫度,使其保持恒溫,從而減少食鹽粘附的現象。
3. 增加攪拌:在蒸發過程中,可以加入適量的攪拌器或攪拌棒,以幫助濾液均勻受熱,減少食鹽粘附。
解決方案:
1. 在蒸發過程中,應盡可能快地蒸發濾液,并在蒸發結束后立即停止加熱。
2. 使用電熱板等工具來提高蒸發皿的溫度,使其保持恒溫。
3. 在蒸發過程中加入適量的攪拌器或攪拌棒,以幫助濾液均勻受熱。
通過以上措施,可以確保食鹽被完全過濾出來,并且不會出現粘附在蒸發皿邊緣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