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力知識點歸納總結如下:
彈力是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作彈力。
彈力產生的條件:物體間直接接觸;物體的形變可以恢復;形變主要指彈性形變。
彈力的方向:發生形變的物體都受到彈力的作用,通常所說的支持力、壓力、拉力等實質上都是彈力,其方向總是垂直于接觸面,并指向受力物體。
彈力的作用點在接觸點上。接觸點隨著外力的增大而逐漸移近。
大小:彈簧的彈力的大小一般遵循胡克定律F=kx,其中k是勁度系數,表示彈簧的彈性限度(單位是N/m)。
測量彈力的大小和方向時,應使彈簧伸長或壓縮的長度盡量長一些,以減小實驗的誤差。
以上就是關于彈力的知識點歸納,希望對您有幫助。
彈力知識點歸納總結:
1. 彈力是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
2. 產生彈力的兩個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要恢復原狀,才會產生力。
3. 彈力的大小與物體本身的性質及物體間相互作用的時間有關。
例題:
一個彈簧受到10牛的拉力作用時,彈簧的長度為13厘米,在不受拉力的情況下彈簧的長度為9厘米。問在拉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為14厘米時,拉力的大小是多少?
分析:
1. 不受拉力時,彈簧的長度為9厘米,說明彈簧具有恢復原狀的能力,即彈簧發生了彈性形變,產生了彈力。
2. 根據彈簧的伸長量與所受拉力成正比的關系,可求出彈簧受到拉力作用后伸長的長度,再根據彈簧的長度變化求出拉力的大小。
解:由題意可知,原來彈簧的長度為L0=9厘米,在拉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為L=13厘米,則彈簧伸長了L′=L-L0=13-9=4厘米。
根據彈簧伸長量與所受拉力的關系可得:F=k(L′-L0)=k(4-(-9))=k×(13-9)=10N。
答:在拉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為14厘米時,拉力的大小是1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