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十個物理公式有:
1. 速度=路程÷時間,S=Vt;
2. 密度=質量÷體積,ρ=m/V;
3. 重力=拉力÷支持力,F=G或F=kx;
4. 壓強=壓力÷受力面積,P=F/S;
5. 功=力×距離,W=F·s;
6. 功率=功÷時間,P=W/t;
7. 歐姆定律,I=U/R;
8. 焦耳定律,Q=I2Rt;
9. 串聯電路的特點,I=I1=I2;
10. 并聯電路的特點,U=U1+U2;
11. 串聯分壓,U1:U2=R1:R2;
12. 并聯分流,I1:I2=R2:R1;
13. 電功公式,W=UIt、W=I2Rt、W=U2/Rt、W=(P實)t;
14. 電功率公式,P=UI、P=I2R、P=U2/R、W=(P實)t、P=n/tW、P=Q/t、P=U2/P(只適用于純電阻電路);
15.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速度無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用公式F=μF(N)計算。μ是動摩擦因數,其數值與接觸面的材料、粗糙程度有關。μ值與接觸面積無關,與正壓力有關。μ值與接觸面的濕度有關。在氣體或蒸汽中工作時,μ值可能為零或接近零。在液體中μ值可能大于氣體中的μ值。在液體中μ值與溫度有關。在極低溫度下固體表面可能變得光滑,μ值可能增大。在極高溫下固體表面可能發生氧化或腐蝕,μ值可能減小。在極高壓下固體表面可能發生塑性變形或被粘著,μ值可能增大。因此μ值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6.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入射角減小,反射角也減小。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 = 3 \times 10^{8}m/s$。光在任何介質中的傳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小。光從空氣射向介質時也要發生折射現象。光的折射現象和反射一樣都是發生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光的折射規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時,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在特殊情況下,如當光線垂直入射時,傳播方向不變。光的折射現象和反射一樣都遵守光的可逆性定律。光從一種介質垂直射向另一種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光在不同介質的界面上發生偏折的現象叫全反射。全反射的條件:①光必須從光密介質射向光疏介質;②入射角必須大于或等于臨界角(臨界角是折射光線與界面垂直的直線和法線的夾角)。臨界角與介質的性質有關;③當光從玻璃中射向空氣時,其臨界角約為48°。當光線從水中射向空氣時臨界角約為45°。當光線從玻璃中垂直射向水中時臨界角為90°。當光線垂直入射到兩種介質的分界面上時,不會發生折射和反射現象。此時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重合,法線和界面重合,入射角和折射角均為零度。此時光路清晰可見且易于掌握。;
17. 聲音的音調與頻率有關:頻率越高音調越高(聲調越高)。聲音的響度與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聲音越大)。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聲波無法在真空中傳播)。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在固體中傳播最快(金屬中傳播更快),液體次之,氣體最
過濾掉
過濾掉
過濾掉
過濾掉
過濾掉
過濾掉
過濾掉
過濾掉
過濾掉
過濾掉
過濾掉
過濾掉
過濾掉
過濾掉
過濾掉
實驗目的:通過過濾法去除水中的雜質。
實驗器材:
1. 燒杯:用于盛放水。
2. 濾紙:用于過濾器上,防止雜質進入濾液中。
3. 漏斗:用于放置濾紙,以便于過濾。
4. 玻璃棒:用于攪拌和引流。
5. 不溶性顆粒物質(如砂子、泥土等):用于模擬要過濾的雜質。
6. 水:用于模擬要處理的液體。
實驗步驟:
1. 在燒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2. 將濾紙折疊成漏斗形狀,輕輕放置在燒杯上。
3. 將不溶性顆粒物質放入濾紙中。
4. 慢慢地將濾紙中的雜質用玻璃棒引流到另一個容器中,留下濾液。
5. 實驗完成后,可以觀察到濾液變得清澈,而雜質被留在濾紙上。
實驗結果:通過實驗,我們成功地使用過濾法去除水中的雜質。通過觀察,我們發現濾液變得清澈透明,而留在濾紙上的雜質顆粒則呈現出明顯的不同。
實驗結論:過濾法是一種有效的分離混合物的方法,可以去除不溶性固體物質,如砂子、泥土等雜質。通過這個實驗,我們更加了解了過濾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